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基金与课题申请
5578 5
2010-05-20
网上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B表中可以出现申请者已发表文章的期刊名称、文章题目,但不得出现本人所在单位、姓名等个人身份信息,不知道这样做会被毙掉不。难道评阅人不会上网查么,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20 22:07:38
评阅人一般都会收到20份左右的申报书,每个都查还不累死啊,就那点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1 00:21:07
制定政策的人自己都没好好论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1 09:43:29
這事不好說的太明白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1 11:15:58
willowtears 发表于 2010-5-20 22:07
评阅人一般都会收到20份左右的申报书,每个都查还不累死啊,就那点钱。
何止20份,去年我导师告诉我他手里有42份申请书要评审。

哪里还有时间上网去查申请人是谁。当然,真有路子的人也不会用这么笨的方式透露个人信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1 21:19:56
往好的方面看,给出论文题目是实质上的不匿名,因为它的好处是,方便评审专家具体了解你的研究基础,而不是只看表面上的申报书如何说得“天花乱坠”即口惠而实不至,甚至更可以发现某些人在研究基础上的“造假”,以他人研究成果或自己不是独立或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来冒充滥竽;而不给出姓名是形式上的“匿名”,如果评审专家坚持原则的话,至少这种形式的匿名可为他提供保护,如果他坚持原则,让某位有“关系”的人下了,那么别人找上门时,还可以说,“不好意思,匿名的,我没仔细看,没想到是您”,这样其实也是有利于公正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