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公共经济学
3349 11
2006-04-07

 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建设新农村”,并给予了免农业税能政策支持,但是这种以优惠条件刺激农业的方式是否也存在另一种误区呢? 三江源是一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有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是其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原因是缺水。很多农民从保护区下游的径流里抽水灌溉。自从国家免了农业税并实施一些补贴政策后,刺激了农民生产粮食,由于径流里的水来自自然保护区,水质好,种出的粮食销路好,农民的收入就有保障。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发展模式获得的只是短期利益,最终的结果是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产量降低,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农民。
针对以上情况,个人觉得决策者所做的决策不能只是短期决策,更应该考虑到长远利益,也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7 23:58:00

楼主的分析有道理,很多时候制定的政策,往往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为这种代价不会在短时期内体现,而长期到底怎样,这些决策的制定者也看不到了。

就像现在我们不停的在修坝,其实美国已经在逐渐地拆坝了,而我们却几乎在每条河流上都建坝(目前中国好像只有两天比较长的河流没有建坝),甚至一条河流上只要有落差就建个坝,结果呢?很多鱼产卵季节无法回游,很多我们还没有发现的生物就在一个个工程中归于灭迹,……还有的就是建坝之后,河流两岸的那些古迹,也都遭受迁移或湮没。

还是老子的那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中舒的天人合一理论中是有大智慧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8 13:45:00

有时候真说不清楚~我们对自然的认知太少了~有很多无法预料的因素也会使看起来很合理的决策变为短期的决策。像三门峡,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很少有人会预料到泥沙淤积造成山洪的问题~就算就人预料到了~也不会引起重视~

决策是否合理~跟人的认知能力也有很大关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1 18:18:00

政策的制定往往都和官员们的政绩联系在一起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可持续发展,可是究竟做到了多少,不得而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1 22:23:00

我想楼主说的情况当然存在,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必然也是能够接受的,纵观世界各国,哪个国家又

能发展经济的同时完整的保护了环境呢?既然无论在现实还是在逻辑中都只是一种理想,那么现实的偏差当

然也可以理解。

我说说自己的看法,也许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其成熟与否,愿与大家讨论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不确切的提法,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或许是因为自从1954年就开始

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个口号了,现在还提有些重复了。但是时代的改变使得口号的提出、建设的内涵均发

生了改变。如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就有个主体的存在,是谁建设新农村?从理论意义上,至少不

应该是中央政府,这是一个外在的推动力,所以我们界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民!其要点一是社会主义,这是中

国改革的必然要求,任何放弃社会主义原则的改革都是违背中国人民意志的;其二是新农民,这个界定与中

央的界定是有区别的,不是会经营。。。的农民,而应是素质技能比较高的农民,特别体现在技能素质和文

化方面,另外,农民的权利关系必须明确,特别是对农民自身劳动力所有权的明确,还有对土地关系的明确

和界定,明确了农民对土地只有占有权,而在既有的规定中,或者承认农民有土地的所有权,或者承认农民

只有使用权,所有权归“集体所有”。这里面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旦农民摆脱了“小农意识”,成为

真正的农村主人——当然要有一部分农民走向城市工业化,只有这样,农村改革和建设才能体现中央的“五

个统筹”,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才能在真正的现实中达到统一。

第二,建设新农村当然要有对环境的改变——改善或破坏。我们当然要保护环境,但是决不能一味的保护环

境,人类的存在在于人的设定因果性对自然因果性的改造,所谓“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

远也辍广”,自然因果性是我们的前提,是人类设定因果性的实践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人不能改变自然因

果性,但是可以利用自然因果性,正如人类通过大棚、急速、化肥的使用,在冬天培养出在自然条件下只有

夏天才能结果的植物,比如西瓜。所以一切自然都是人劳动的对象和结果,是人的设定因果性的表现,环境

的保护必须尊重人的劳动,将人设定为主体,环境作为客体统一于主体,任何离开人的劳动发展的片面“环

保”论,等于取消劳动的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多予少取放活”,并不是主要依靠政策的优惠来促进发展,主要是通

过中央财政大量的转移支付或替农村基层政府——县乡、村——来承担相应的事权,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楼

主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成为任务或问题,但是构不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1 23:24:00

奖励shuren金钱50,经验30。

赞同楼上关于新农民的论述,但是想要农民有较高的素质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我们看到国家财政在这方面正在加大力度;其次就是怎样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而这种培训已经超越了公共产品的范畴,资金从何而来?培训由谁主办?培训之后的就业怎样解决?其实是个一系列的问题。

但对于你的环境和人的因果关系、主体客体的论断有不同意见。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只能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在封建社会,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机械化生产。人类选择的一切生存方式,都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虽然历史的演变是由人类推动的,但是环境的变迁很多时候却是非人力所能及的,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相信“人定胜天”这句话,当然,这四个字给予我们的奋斗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