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基金与课题申请
7461 12
2010-05-21
[建议一]

基本观点:文科科研项目的申请必须要强调研究中的“创新”在哪里,并通过与其他相比较的方式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1、现在很多能够立项的申请课题往往只是申请书写得好而已但并没有创新。
个人认为,评委在评审课题时不能仅看申请书写得好不好,因为写得怎么样更多反映和透露出的是申报者文字运用上的一种能力,但是文字运用的能力是否等同于“科学研究”的能力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所谓科研,对其实质的判定应当是最重要的,科研必备的头一个重要元素就必须是“创新”,创新是判断你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是“科研”的充要条件。所以,我建议,在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级重要研究项目的申请上应当要对此更加关注,即无论是立项前的评审和立项后的管理上都应该要特别强调这一点,把它摆在极为重要和头等重要的位置上,但是现在却不是这样的。目前,我们的文科的研究更多的是搞重复建设的研究,不管你是申请书的文字写得好还是发表文章的文字写得好,但是如果也没有什么创新,还不一样的是搞重复建设,那么,对这样的所谓“科研”的支持又有何意义呢?这反而是不是一种误导?个人认为,重复建设搞学问搞得再好但最多也只是反映你对现有知识的吸收和运用能力,但是相信具备这种专业能力的绝不在少数,这样看能否上就完全是个运气问题或只是因为“申请书写得好不好”的问题,而具备对现有知识进行改造创新能力的人却绝对是在少数,这才是真正应当提倡的方向,但是对于这些具有独创思想的人才,现在的科研评审和管理体制对此却激励不足。

2、申请书写得好但并没有创新的课题项目并不是真正的科研。
如果科研只是玩文字游戏,搞重复建设,本质上没有对现有的研究现状做较大推进,能谈什么“科研”,那种运用现有知识的能力还不就是“教学”吗,却被假以“科研”的名义获得经费支持。即使这样能被学界内部人欣赏,但又岂足向外界人道哉,只有故做高深状。科研必须要有创新,要对研究现状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应该作为判断某项成果是否是“科研”的一个必备要件。

3、鼓励那种虚伪的科研研究的课题项目是不可取的,说厉害一点长期下去其后果将误国误民。
当前,为各种学术期刊和课题立项的评委们所青睐的“优秀科研成果”一般是那些文献综述式的所谓“科研”,摘抄各种观点一大堆,而后小小地提出自己一点所谓的“创新”,或以数理模型进行简单的检验实证一下其但却在本质思想和技术水平上根本就没有任何突破,那么这种“创新”认真来看也是虚伪的或根本换汤不换药或是华而不实的,这样的“科研”能力强又有何意义呢?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所谓“科研能力”强者便属此类而已。搞科学研究而不以“创新”为本,空谈创新但却不建立在与他人研究相比较的扎实基础之上而进行“伪创新”、“口号式创新”、“自己封自己的创新”,类似这些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可说是构成目前研究状况的主流,其实反而会压制真正的科研水平的进步,这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多选投票: ( 最多可选 2 项 ), 共有 18 人参与投票

距结束还有: 14361 天15 小时59 分钟

45.45% (10)

36.36% (8)

0.00% (0)

0.00% (0)

0.00% (0)

13.64% (3)

0.00% (0)

0.00% (0)

0.00% (0)

4.55% (1)

您需要登录之后方能进行投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21 13:42:55
意見提得好,標準定的高。這是應該的。不過,按照這提議(創新與否,一票否決),估計要省下大量人民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1 14:01:30
看到论坛上的许多帖子,都提到了“跑项目”一说。个人认为,尽管在市场经济下,“跑”作为一种公关方式并不完全是“贬义”,但对于科学研究而言,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通过“跑”而中,都是最最不应该的,无论跑的形式是以组织的名义公开跑还是个人自己去私下跑。当然,除了这个涉及“公正”的程序问题外,项目评审中的关于质量评判方面的游戏规则也应该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就应该以论证中对于“创新”的陈述是否可信有理及预期研究成果是否能创新能对现在研究做出较大推动,就应摆在头等和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而现在却只是处于一个2级评价指标的较低权重位置,重视度明显不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指标说明


专 家 评 分


选题


3


主要考察选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论述和评价。

10


9


8


7


6


5


4


3


论证


5


主要考察研究思路、研究内容、重点难点、研究方法、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10


9


8


7


6


5


4


3


研究基础


2


主要考察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0


9


8


7


6


5


4


3


综合


评价


是否建议入围
A     建议入围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意见表


八、教育部聘请的学科专家评审意见(在相应的数字上画○)
课题的意义
1.重要             2.较重要           3.一般             4.不重要
课题的内容
1.充实             2.较充实           3.一般             4.空洞
学术思想
1.有明显创新或特色 2.有一般创新或特色 3.创新性不明显     4.无创新
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1.先进且有创新     2.清晰、可行       3.尚可、模糊       4.不可行
课题组的研究基础
1.雄厚             2.较好             3.一般             4.较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1 15:04:06
专家要是认真看申请表就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3 08:15:13
[建议二]

现在项目立项的消息还没正式下来,但肯定一旦正式下来,肯定会有很多人会议论评审公平不公平,而往往大家都会基于自身利益而各有各的立场,从而导致说法不一,这应是一种主要的情形。因而,个人认为,考虑此种情形,那么公平不公平但看自说自话是说不清的,你的课题质量和研究能力如何要通过与其他人的比较才知道。所谓“不比较便没有鉴别”。只要成功立项者不公布自己的申报书和前期成果,在此前提下,别人说公平或不公平,都有很大主观性。另外,即使是立项者系属重点学校,也未必一定说明就是近水楼台,不了解的人只能瞎猜了,仅仅是为表达一下羡慕或不满或维持下内心平衡而已。因而我建议:

今后应该让那些课题中标者必须要公开自己的申报书信息。其好处是:
1、以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信息公开是实现公平的一个前提,大家都应该要有一个知情权。
2、把所有的立项项目的申报书公开,对引导和促进各学科的进步也是有好处的。即便会有对某些立项成果是否真属本学科领先而产生争议,但这对已经立项者重新审视他的研究构思、查漏补缺进而把课题做得更加完善也是有利于学术进步的一件好事情。另外可能有人要说了,如果我刚立项就公布自己的课题设计构思,那么我的研究思路会不会被别人便学了去马上抄去用,抢先发表呢,个人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如果立项成果真属学科内全国领先的话,又岂会担心仅仅公布课题的有关资料便会被同行抢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3 08:52:10
对国家社科关于“1.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能填写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成果数量,不得填写成果作者、单位、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以及主持或参加的各类项目等不能填写。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要分开填写。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研究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的规定有人认为是自相矛盾的。

本人想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做点浮浅的解释,以供探讨:

1、往好的方面看,给出论文题目是实质上的不匿名,因为它的好处是,方便评审专家具体了解你的研究基础,而不是只看表面上的申报书如何说得“天花乱坠”即口惠而实不至,甚至更可以发现某些人在研究基础上的“造假”,以他人研究成果或自己不是独立或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来冒充滥竽;而不给出姓名是形式上的“匿名”,如果评审专家坚持原则的话,至少这种形式的匿名可为他提供保护,如果他坚持原则,让某位有“关系”的人下了,那么别人找上门时,还可以说,“不好意思,匿名的,我没仔细看,没想到是您”,这样其实也是有利于公正的。

2、往坏的方面看,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对此,论坛上的坛友们已经发表了不少比较一致的看法,就不掠人之美了。请至链接: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98513&extra=&page=1查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