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各位的祝贺!也祝福大家多中各类项目,毕竟咱们年轻人选择学术道路都不容易。学术界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缩影,什么不正常的现象,这里都会有。因此,咱们这些初出茅庐、无权无势者更要相互鼓励、相互提携。针对大家的回帖,我有几点想法:
1、 去年没中,我沮丧过,但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努力。今年过了,我只是觉得我这个个案反映国家社科还是公平的。我只能说我自己的情况,至于其他人是怎么中的,我不得而知,也不关心。国家社科整体上是否公正,我也无权评价。但至少我的个案反映,还是有阳光地带的。我承认前后对国家社科的评价自相矛盾,这是自然的心理变化,谁都会这样。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是黑暗一片,毫无希望的。
2、 至于我校科研处怎么会提前知道结果,那我也不清楚,或许他们有自己的渠道。他们只是告诉我过了,说了些祝贺之类的话,没看出他们做了什么特殊的工作,否则不会不告诉我的,这不符合逻辑。不过,结果产生后,就不算什么秘密了,很多人都知道。我原来读博士的学校,很多人也都知道了。
3、 我无意炫什么,只是在此发帖和大家交流一下,没人知道我是谁,我炫给谁看啊。在我看来,获得国家级项目意味着正式跻身学术界,是一种荣誉,是学术发展的助力。至于立项资金,则不是我考虑的重点,我上EMBA的课挣钱比这容易多了。何况,我申请的项目,即使没获得立项,我还是会做,这个题我做了两年多了。当然有了经费,就可以搭团队一起做了。有学术会议可以拍屁股就走,我懒得找各种衙门,看各种大爷的脸色申请经费。
4、 还有,国家社科越来越规范了。我也是个社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想找关系,而且在学术界还是认识个把人的,但没打探到评委是哪些人。从去年起评委调整力度很大,几乎是大换班。保密工作做的也相当好,看来规划办也在尽力。至于评委为自己单位争项目,这是游戏规则的漏洞,但也没办法,毕竟不能找学术界以外的人去评,那就更荒唐了。但有一个措施,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人情,那就是通讯评审。据说有评委拿着一把条子上会,但那些关系户没一个过通讯评审的。我是从去年若干学科出现空项看到希望的,说明即使有“分赃”现象,也没分完。据说即使过了通讯评,但分数很低的,也无立项的可能。
这事是个小概率事件,中间影响因素很多,概括起来还是实力+运气,当然还有一些潜规则,毕竟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如果你没有资源,那该做什么呢,发牢骚有用吗,还是苦练内功吧。就算你愤然离开学术界,可各行各业的情况呢,大概莫不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