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6867 26
2006-04-08


上财进来很出风头,来了一堆海龟。

我在其经济学院网站上看了一下。新人是很多,博导也多了,最年轻的是个哈府的博士,就31的样子,很年轻、帅气,但是怎么看都不象个能带博士的人。

先不论其学术水平怎么样,他首先就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指导一个博士。因为指导别人和搞研究是不一样的。

我很怀疑上财这样做的目的。用博导的帽子把别人骗来,然后用海龟的名气把学生骗来,将来大家在这里干的不爽,不会骂人吗?

引进海龟未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这样用人啊?海龟也要有带博士能各种能力才能开始带博士啊。反正我开始看这些内容的时候就是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8 22:53:00
呵呵,那楼上的觉得怎么样才有资格带博士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9 19:05:00
以下是引用hamanhuang在2006-4-8 19:00:00的发言:

上财进来很出风头,来了一堆海龟。

我在其经济学院网站上看了一下。新人是很多,博导也多了,⑴最年轻的是个哈府的博士,就31的样子,很年轻、帅气,但是⑵怎么看都不象个能带博士的人

⑶先不论其学术水平怎么样,他首先就没有⑷足够的人生阅历去指导一个博士。因为⑸指导别人和搞研究是不一样的。

我很怀疑上财这样做的目的。用博导的帽子把别人骗来,然后用海龟的名气把学生骗来,将来大家在这里干的不爽,不会骂人吗?

引进海龟未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这样用人啊?海龟也要有带博士能各种能力才能开始带博士啊。反正我开始看这些内容的时候就是笑。

⑴尼采24岁(如果我记错了,那就是27岁)成为正教授,曼昆29岁成为哈佛的终身教授

⑵难道你没听说过“人不可貌相”?

⑶博导不看学术水平难道看身高,看三围?

⑷高级妓女的人生阅历可谓足够,难道高级妓女来当博导?

⑸“言传”技术不过关,还可以“身授”。博士不是是婴儿,自学(书本和观察总结)能力差了就不要去考博士。

“吃醋”是人之常情,表示理解。最后奉劝一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9 19:29:1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9 22:22:00

楼上不知道从哪里看出我吃醋啊?我真的没有这样的想法.

1\不是每个人都是曼昆,就更不是尼采了.当然,如果把天下所有刚毕业的小博士都作为博导,肯定会抓住那个尼采

2\我错了,我的意思还是他太年轻

3\博导我认为还要看其指导学生的能力,不仅是学术

4\高级妓女因为其人生阅历,所以才是高级妓女,但是不一定可以成博导

5\如果不需要指导,那我们都可以坐在大英博物馆看书写<资本论>了,可惜我们都比不上马克思

我也不是完全反对年轻人做博导,只是觉得他们可能太随意了,至少要观察一段时间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0 00:41:00
以下是引用hamanhuang在2006-4-9 22:22:00的发言:

我也不是完全反对年轻人做博导,只是觉得他们可能太随意了,至少要观察一段时间吧?


呵呵,我喜欢这样保持风度的争执,赞楼上一个。

楼上的逻辑是否还停留在“岗位终身制”上?我相信这批海龟都没有得到中国特色的“终身博导资格”(官方用语是没有这个词的,但这是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的事实存在)。既然是“合同博导”也就等同于“打工仔”。干得不好的话,解除合同就是,还要对招聘这些人的人进行考评连坐。这是个激励相容的招聘,比现在中国特色的“终身博导资格”合理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0 15:19:00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王茵田接受我院聘用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谭继军博士到岗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Bingyong Zheng受聘
波士顿学院陈媛媛博士受聘(本科北大,前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研究部研究员)
耶鲁大学Li Xia博士受聘
多伦多肖俊极博士受聘
康乃尔大学冯帅章博士受聘
普林斯顿博士郑旭到岗

呵。这个,可以这么讲,以我们中国,能去北美念经济系和金融学phd的学生的实力(稍微了解点的都知道去北美读博的难度,更不用说,进北美顶级学府的经济系读博),不要说指导国内的博士生(其实不就一刚毕业的硕士生而已么)了,指导很多著名的“博导”们都绰绰有余了——他们听得懂人家在说什么么?呵

人生阅历能帮你作研究么?呵呵。简直funny,真不知怎么想问题的。不过话说回来,人家的留学“阅历”恐怕比很多没本事的一辈子在中国混日子的要有意义的多呵也未可知。中国有些人根深蒂固的论资排辈思想永远也难以改变,所以永远和人家越差越远,越远还越不服,可自己又没本事,呵,最后只能跟着人家的游戏规则玩儿,郁郁而终。中国总是有无数向下批判的人,恰恰缺的就是向上学习的诚恳态度。sigh。楼主应该去国外念书,到外面看看去,就知道方方面面的视野和深度是多么的不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