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城乡的分离已发展成为城乡尖锐对立并成为一大社会矛盾。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分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深入学习、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生产关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
城乡关系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城乡的分离已发展成为城乡尖锐对立并成为一大社会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分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一方面,他们肯定了城市的出现、城乡分离作为劳动分工的合理性、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立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分工的不合理性,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盲目扩张造成的乡村衰落、城市病态和城乡之间尖锐的矛盾与对立,揭示出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融合的历史大趋势。深入学习、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城乡的分离与对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合理性与进步性
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的“一切发展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市和农村的分裂。我们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就是总结在这个对立的运动中。”[1] 由此来看,在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城乡分离乃至利益对抗,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城乡关系的分离与对抗正好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方向,具有其合理性;以近代城市化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制生产方式则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
1.从生产力发展规律上看,城市的出现、城乡关系的分离,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恩格斯说“文明时代”(与原始公社的社会结构相对立)显著特征之一“是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2] .从生产力发展规律上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所谓生产力“有所发展”,是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农业劳动者所必需的产品,从而为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离提供了可能。“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用在农业上的全部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需足以为整个社会,从而也为非农业工人生产必要的食物;也就是说,是使从事农业的人和从事工业的人有实行这种巨大分工的可能;并且也是生产食物的农民和生产原料的农民有实行分工的可能。”[3]“从事加工工业等而完全脱离农业的工人的数目,取决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超过自己消费的农产品的数量。显然,不从事农业劳动而能生活的人的相对数,完全取决于土地耕种者的劳动生产率。” [4] 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农业和工业之间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着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所谓“生产力发展不足”,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尚不足以避免或杜绝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所引起的利益分化、冲突乃至对抗。“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 [4]然而,正是在生产力“发展不足”的条件下,城乡之间的这种分化和对立恰恰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2.城乡之间的分离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封建制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超越。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城市化迅速崛起、城乡关系走向尖锐对抗的时代。在他们看来,城市起源并伴生于近代的整个工业化过程,而工业化发展史也就是城市迅速扩张并最终战胜乡村的历史。马克思详尽分析了欧洲封建中世纪后期“乡村的城市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步性关系。认为“中世纪是从乡村这个历史舞台出发的,然后,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中进行的;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是城市乡村化。” [5] 虽然“乡村城市化”伴随着农民利益被牺牲的苦难历程,但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看,它无疑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城乡分离和对抗的历史是与人类文明发展史同步的,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把社会分工看做是城乡分离的基础,认为城乡分离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一次社会分工,并把这种分离看做是人类文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起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此作了卓越论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直至现在。”[6] 城市成了社会商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文化也就成了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二、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城乡分离与对立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检视和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了城乡分离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的同时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检视和批判,并将这种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相联系。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城乡对立的制度根源,正是私有制导致的阶级对立才使城乡分离具有了阶级对抗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 [6].如果说,由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所导致的城乡分离和对抗是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那么,由私有制、异化劳动等所造成的城乡分离和对立则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阶级对抗。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成员之间分裂为经济利益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阶级,城乡分离因此具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和意义。而阶级的实质,意味着对他人劳动及其成果的无偿占有,居住在城市的剥削阶级利用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盘剥乡村劳动人民,形成了城乡之间“中心—边缘”,即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依附的二元对立格局,并使乡村陷于贫穷和愚昧状态之中。
其次,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分离和对立所造成的人的畸形片面发展作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分离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和最大的分工,意味着“劳动者日益完全依附于劳动,而且是极其片面、机械性的特定劳动”;意味着劳动“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城乡之间的对立使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的对立。”[6] 它“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 [6]因此,城乡的分离导致了人类活动畸形而片面的发展。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的本性驱使资本在城市聚集,从而导致城乡对立的加剧,导致乡村的破产和城市的畸形发展。资本是“一定量的积累和储存的劳动”,它遵循着利润至上、无限扩张的固有本性,这是资本的自然属性;资本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即积累起来的劳动(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和剥夺关系,这是资本的社会属性。由于资本关系处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它实际上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原则和运转中心。近代以来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抗,正是近代社会资本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城市所产生的“积聚效应”和全球化扩展正是资本存在和活力的根源所在。与此相对应,乡村则处于资本关系的“边缘地带”,成为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倾销地,备受工业化城市的剥削和城市资产阶级的掠夺。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揭示的“世界历史”首先是城市的历史,它表征着资本全球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心—边缘”的资本逻辑再一次凸现:城市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并使乡村破产;工业中心城市的繁荣是建立在对乡野农村残酷剥夺的基础上的。资本带来的文明面和对抗性在这里鲜明地体现在:一方面,资本与财富的集中,另一方面,贫困和失业又使城市成为罪恶的发源地。
三、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城乡从分离与对立到协调与融合的历史大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私有制的弊端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城乡对立的阶级基础也就随之消失,城乡对立才能被彻底消灭。城乡分离和对立给人类带来的“文明面”和对抗性表明:扬弃和超越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在克服各自片面性弊端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融合,是人类历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关于城乡“同一 —对立—融合”的历史辩证法,既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价值追求,也符合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马克思关于城乡融合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
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城乡融合的物质条件是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特别是大工业的发展和协调安排。“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 [7];城乡融合的社会条件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便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地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8]
2.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和技术化。农业的现代化首先意味着农业中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过程,促使农业成为市场和交换而进行生产的商品化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在商品经济中的贡献率。在马克思看来,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借助于农业的资本化、企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大农业的发展。他通过对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研究发现,农业资本化、企业化经营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创造了农业史上的奇迹,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的发展与增长速度都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同时,农业的工业化还引发现代大农业取代小农经济的农业革命,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 [1],机器化大工业在占据城市工业部门之后也开始占领农业领域并引起农业革命。随着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化肥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工业化进程逐步展开,“最墨守成规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1] 大工业在农业中的应用还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并将大量农业人口从封建宗法关系和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或农业工人,从而促进了城乡社会关系的大调整和大转变。
3.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历史先导作用和文明辐射扩散功能。实现城乡融合,决不是要毁灭城市、中断城市文明以至强制拉平城乡区别、达到城乡之间无差别的绝对同一,而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之间“更高级的综合”。因为城乡对立的消除,同肯定城市的历史作用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并不矛盾。由于城市是现代工业、商业、航运和贸易的中心,城市文明相对于乡村生产关系而言,是一种社会进步,具有较高的文化势能,而消灭城乡对立意味着要摆脱和改变传统农业社会中形成的农村愚昧和孤立分散状态。因此,走向城市化是城乡关系变革的路径选择,城市在这里应该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它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摆脱乡村的愚昧落后状态、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和反哺作用。
4.合理布局城乡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使城乡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条件日益接近起来。
马克思在设计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提出了一系列使城乡融合互动和日益接近的基本措施。归结起来有:(1)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与有机结合。“在最先进的国家里采取的方法是: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因为“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并使交通工具随着由此而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9](2)生产力的计划利用和平衡分布。“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为了使大工业生产摆脱地方性的局限,协调城乡的统筹发展,必须“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7],“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 [7] (3)人口的平均分布。“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才能使农村人口从……那种与世隔绝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7] (4)城乡之间文化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接近。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文化和生活条件上日益接近,才能“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才能使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成为全体人民都能享受的财富。” [6]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理论体系。他们关于城乡从分离、对立走向融合的设想,给我们许多现实的启示。首先,将城乡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走出原有封闭隔离的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开放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统筹中国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前提。其次,要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开放、互动和融合,体制上的变革和制度上的创新是关键。再次,促使乡村城市(镇)化、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关系变革的基本途径和现实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乡村城镇化、工业化,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75-57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76-177.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24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33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5-64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3.
作者:王亚鹏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