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口中的“隐语”
早在我国的夏代就已经出现了一种用来暗指某种事物或暗示某件事情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逐步发展、成熟,演变成一种大家都可接受的说话方式,渐渐形成一门语言,俗称“廋辞”,也称“隐”。到了汉代,人们才在后面加了一个“语”字,称之为“隐语”。
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隐语?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
这里就为大家一一揭开疑问。先来说说“隐语”这个词。隐语隐语,重在“隐”字,取其“隐晦”之意。《说文解字》中记载 :“隐语也,从言迷。”意思是,隐语就是谜。《演繁录》中也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古无谜字。若其意制,即伍举、东方朔谓之隐者是也”。当时还未有“谜”字出现,隐语就是古时候人们对谜或者灯谜的另一种说法。
先秦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将一些想说而不能明说的话隐含到歌谣之中,借此来表明心迹,后来发展为隐语。此乃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
春秋史学家左丘明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最早记录了一则用隐语互通信息的故事。
冬,楚子伐萧……萧溃……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叔展曰 :“有麦曲乎?”曰 :“无。”“有山鞠穷乎?”曰 :“无。”“河鱼腹疾,奈何?”曰 :“目于眢井而拯之。”“若为茅絰,哭井则己。”明日萧溃,申叔视其井,则茅絰存焉,号而出之。
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 597 年),楚国攻打萧国,萧国战败,当时的萧国大夫申叔展得知消息之后想向他的友人还无社报信,好让他及时躲避,免受祸及。但还无社的府中有同僚在场,申叔展不便明说,如果不说恐怕稍后敌军便攻进京城了。于是申叔展问道 :“有麦曲吗?”还无社回答 :“没有。”申叔展又问 :“有山鞠穷吗?”还无社回答 :“没有。”申叔展见他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又问 :“受凉之后腹痛,该当如何呢?”还无社这才明白申叔展的言外之意,麦曲和山鞠穷皆是防潮御寒的药物,又说鱼的腐烂从鱼肚开始,意思就是要他备齐此类药品,躲藏到有水的地方。还无社回答道 :“请先找找枯井,再救人吧!”次日,不出所料,萧国被攻破,申叔展在一口枯井里找到还无社,并将他救出。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已,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尤其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手握大权,排除异己,扰乱朝纲,甚至还干涉人才选拔,暗中买卖官位,致使官场风气日益糜烂,官场斗争日益激烈,政治日益腐败。有些进言官不忍心看到朝廷腐败之气扩散,朝廷声望每况愈下,仍不畏强权上书进言,弹劾腐败官员。可谁知,宦官势力强大,挟持皇帝下令,罢免进言官员的官职,并将其禁锢,还诬陷他们结党营私,史称“党锢之祸”。从此,士人们对朝廷不抱任何希望,虽然心中充满对黑暗势力的愤怒,但为保自身安全,唯有谨小慎微,谨言慎行 ;虽胸怀大志,可惜无路请缨,只好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了。那时候的士人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朝廷腐败官员的控诉,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隐晦于诗词歌赋之中。于是,在当时出现大量的咏物赋,例如,《浮萍赋》《朔风赋》等等,每一篇赋都是文人借助事物来隐射自己处境之凄凉,现实之黑暗,内心之无奈。曹植所作的《鹞雀赋》写道 :
鹞欲取雀。雀自言 :“雀微贱,身体些小,肌肉瘠瘦,所得盖少。君欲相啖,实不足饱。”鹞得雀,初不敢语。“顷来轗轲,资粮乏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今日相得,宁复置汝!”雀得鹞言,意甚怔营 :“性命至重,雀鼠贪生 ;君得一食,我命是倾。皇天降鉴,贤者是听。”鹞得雀言,意甚怛惋。当死毙雀,头如果蒜。不早首服,烈颈大唤。行人闻之,莫不往观。雀得鹞言,意甚不移。依一枣树,藂莀多刺。目如擘椒,跳萧二翅。我当死矣,略无可避。鹞乃置雀,良久方去。二雀相逢,似是公妪,相将入草,共上一树。仍叙本末,辛苦相语。向者近出,为鹞所捕。赖我翻捷,体素便附。说我辨语,千条万句。欺恐舍长,令儿大怖。我之得免,复胜于免。自今徙意,莫复相妒。
这篇《鹞雀赋》主要讲的便是“鹞欲取雀”四个字。曹丕记恨曹植得曹操的喜爱,于是在称帝后几次迫害曹植。赋中的“鹞”象征着曹丕,而“雀”象征着曹植,相比鹞之强大,雀只有摇尾乞怜。曹植写下这篇赋,暗示了自己处境之尴尬。

曹植与曹丕
先前说到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那么定有后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娱乐也随之产生。运动、竞赛、战争、艺术等均与游戏密不可分,作为语言形式之一的隐语,也与游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古时候,人们为了愚弄某人,常常刻意将话语之意隐匿起来,让人猜度,若是听者猜想不到其言外之意,那便是被人游戏了。
这两个因素看似南辕北辙,互不相连,但如果一定要将两个因素合二为一,那便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含蓄。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有些话、有些事不可一语道破,但又不可不说,只得将其中的意思隐藏到话语之中,这便是隐语。
谈及隐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隐语曾是一门职业,有人专门解读编撰隐语。《说苑·正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下治城郭,曰 :“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 :“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 :“晋人咎犯也 , 欲以乐见。”平公曰 :“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 :“客子为乐?”咎犯对曰 :“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 :“隐臣窃顾昧死御。”平公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 , 平公问于隐官曰 :“占之为何?”隐官皆曰 :“不知。”平公曰 :“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 :“是一也,便游赭尽而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栗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平公喜好音乐,但是其苛捐杂税繁重,经常扩建城池劳民伤财,还扬言说 :“谁要是敢来劝谏,处死。”有个名叫咎犯(即狐偃)的晋国大卿以善于音乐为名觐见晋平公。晋平公让他奏乐,他却说 :“我不会奏乐,我擅长隐语。”于是晋平公叫来十二个专门研究隐语的人。咎犯伸出左臂五指弯曲,那十二人均不知是何意。咎犯说 :“第一,到处游玩使山林草木成为荒地,还要大兴土木 ;第二,房梁上的布料都是刺着绣的,但是有些百姓却无衣可穿 ;第三,这里的奴婢都有喝不完的酒,但是宫外却有渴死的人 ;第四,百姓饥饿不堪,而这里的马却有粮可吃 ;第五,近的臣子不敢劝谏,远的臣子不敢说话。”晋平公听后,放弃了钟鼓竽瑟,和咎犯一起治理国家。
可见,隐语在当时甚为流行,甚至设有专门处理隐语的官员。有一段时期,各国还以隐语为标准选拔人才,能答出考官出的隐语之中所指为何物的,便可封侯赏田,成为大官。隐语为世人所重视,可见一斑。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记载着隐语的作用 :“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从大的方面讲,隐语可以安邦兴国,修身养性,其次还可以纠正过错,明辨是非。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靠千百年的传承与积淀、凝结与补充,进而汇聚而成的。隐语在中华谜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上古先秦时代的隐晦歌谣,下启谜之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