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通过企业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两大派别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的梳理,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在产业结构、制度基础、创新机制和企业家形成机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从外部和内部两大途径方面提出提高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家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目前,关于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尚未成型,关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也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企业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一)企业发展理论
企业发展理论是从企业本身及其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可分为地位论、竞争优势论和生产要素论三种观点。地位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由于ZF管制、自然垄断或其他在市场上处于垄断或控制地位。竞争优势则源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认为耕地的成本和更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因果关系的颠倒。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要素论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历经四个阶段:资源要素驱动、技术投资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资本知识驱动。而这些生产要素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是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为组织惯例论、资源论、能力论和知识论四种观点。
第一,组织惯例论。1958年,赫伯特·西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处理各种情况的组织惯例,既包括正式的组织惯例,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惯例。
第二,资源论。1986年,杰伊·巴尼提出了“战略资源”。他将传统上企业注重市场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转到了注重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尤其是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上来,认为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迅速发展,企业可以买到任何物质资源,那么资源就不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能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有效利用和开发企业资源的能力,挖掘、整合、提升企业内部所特有的、高价值的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知识论。1990年普拉汉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是生产实践中学习获得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知识、管理、机制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
二、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虽然形成了一些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群体,但是,就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它们的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非常有限,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除了个别行业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以外,其他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重要产业的企业生产专业水平低、 协作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同时,已经事实上形成的全国区域性的产业趋同格局,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制度基础薄弱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企业多数尚处在由传统的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处在由试点到推广的阶段,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不完善,成为国有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创新机制匮乏
目前,我国在创新机制方面匮乏,其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竞争策略等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具备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资金投入,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要的条件。而创新技术以产品为载体,产品则以技术为后盾。把产品与技术结合起来,将新技术转化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的产品,正是我国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创新机制的缺失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4.企业家形成机制缺失
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而创新要由企业家来领导。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土壤还没有形成。这是因为,企业家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选拔和任用机制还没有摆脱旧的框架,企业家的收入还偏低,企业家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不相符,职业经理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不断壮大。
三、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进行分析。
(一)内部途径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国有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地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从而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2.以企业家的形成机制为发展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受其重要影响,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冒险活动只能由企业家自身承担。它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兴衰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在其精神的鼓励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保障作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自身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3.以信息化为动力。加强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4.以企业文化为后盾。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所重视,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国外经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所以,如何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将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另外,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
(二)外部途径
1.转变ZF职能,实现ZF管理体制创新。没有一个有效的ZF,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企分开是ZF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政企不分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企业;难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难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造成腐败,等等。因此,必须转变ZF职能,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实现ZF管理体制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性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为政企不分、政资不离,国有企业就无法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主体。
3.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从表面上看,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实际上,落后的投融资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才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驾护航。所以,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联动,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也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迈克·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3] 杨晓峰,杨晓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 黄继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王滨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