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年11月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表示,在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参与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要力争成为下一场革命的主要推动者,赢得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
此外,“举国体制”的重新提出也有助于补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多个“软肋”。科技创新需要的巨额成本往往使中国企业望而却步。据统计,2008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仅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0.84%,而发达国家至少在3%以上,差距十分明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与科研相关的各个主体的利益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科研人员就很难按照国家的战略需求来参与科研。”段异兵说。
虽然中国已经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在很多产业领域都是“只大不强”,缺乏核心技术。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现有的高端轿车基本上都是外国品牌,自主品牌只占到全部轿车销量的25%。即使是中国自己开发生产的轿车,很多关键零部件也大多是外资品牌的,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等。
这个落后局面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曾表示,“重大战略高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
面对艰巨的创新任务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重新学习“举国体制”的历史经验无疑成为中国科技政策新的灵感源泉。中国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表示,“举国体制”与中国的国情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投入不足,尖端和领军人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能分散力量,而是要在重点领域形成更加协调统一的‘举国体制’。这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不相悖。”梅永红说。
他还表示,很多人把“举国体制”理解成是中国独有的体制,这是十分片面的。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登月计划、导弹防御系统方面,日本在第五代计算机、电动汽车等方面都是采取了“举国体制”,集中全国优势资源进行攻坚。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能不能把中国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将直接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最终取得成功。”段异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