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2279 2
2010-06-02
摘 要:利用2008年中国大陆31个地区的数据,从经济、公共服务、城建和人口等四个因素出发,运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的方法建立各地区域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整体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地区间城市化发展水平差距较明显,城市化各方面的因素水平发展不平衡。应在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地区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城市化的定义众多,本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包含了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各方面变化的影响。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反过来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看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并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各地区普遍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目标选择。当前中国大陆已经进入了城市化水平的持续上升发展时期,此时对这样一个过程实施有效、客观、科学、动态的监测,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难题,就必须加强对中国大陆城市化水平质与量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尤为重要。
    总揽中国城市化的研究现状,学者们测度城市化发展水平时所使用的方法、考虑的因素通常较为单一,大多使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东北师范大学的刘艳军、、李诚固在《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初探》中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因素;而重庆师范大学的张海永在《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江苏省13个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研究》中,更多地利用社会人文关怀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第一,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用某一个指标概括其发展水平;第二,当前利用城市基础建设因素对城市化水平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通过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来全面衡量、评价全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并且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强调了城市基础建设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大陆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因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还应遵循客观性、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根据提到的城市化的四个因素,并参考厦门大学狄畅在《城市化水平的因子分析及评价》中对江西11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所作的分析,本文在对全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研究时,设计构建了四个决定因素:经济因素、公共服务因素、城建因素和人口因素。四个决定因素下共包含12项指标,分别体现了生产、生活方式、人口城市化的水平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中国大陆各地区人口的数量差异较大,如果从总量数据上分析比较必然会带来偏差,因而各指标均采用了相对数形式。具体如下:
    1.经济因素:人均GDP、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四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产业的聚集能力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公共服务因素:万人医疗床位数、万人医疗技术人员数、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这三个指标代表了城镇的医疗保障水平和教育水平。
    3.城建因素: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四项指标反映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人口因素: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个指标反映了人口向城市聚集的程度,直观地体现了人口城市化的程度。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预处理
    实证分析的全部数据均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各指标之间的数量级相差悬殊,为了在分析中合理体现各个指标及因素的重要性,确保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本文采用了较为常用的Z-score技术,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降维方法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数据分组,使得同组内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这个基本结构就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目的是研究如何用少数几个因子变量来解释较多原始变量,同时又尽量减少信息丢失。
    1.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首先使用因子分析的KMO测度值检验选取的指标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若KMO>0.9则说明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0.8<KMO<0.9则说明适合作因子分析;0.7<KOM<0.8则是一般水平;0.6<KMO<0.7则表示不太适合作因子分析;而KMO<0.5时则表示不适于作因子分析。对本文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得到KMO=0.776,即适于因子分析的一般水平,可以对其进行因子分析。
    2.构造公因子。构造公因子也就是公因子的提取过程,本文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各公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表1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有前三个公因子;由特征值的碎石图(如图1)可以看到,在第三个公因子之后,其余公因子特征值的变化趋于平缓。综上所述,本文提取前三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5.415%,即这三个公因子能够解释11个原始变量85.415%的信息量。同时为了便于解释,对因子采用四分位最大正交旋转法旋转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显示,第一个公因子在除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上不明显外,在其他变量上的系数都较高,因此第一个公因子综合体现了城市化水平,故命名为综合水平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两个变量上的系数较高,第三个公因子则只在人均居住面积上系数较高,这3个变量是城建水平的具体指标,故将其手动组合为1个公因子,命名为城建水平因子。
    3.计算公因子得分。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按特征值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共提取4个公共因子。
    公式如下:
   
    其中:λij为第j个公因子在第i个变量的载荷系数。
    手动组合的因子得分:F'=(α2F2+α3F3)(α2+α3),
    其中:α2,α3分别为公因子二、三的方差贡献率。
    因子综合得分:Fs=[α1F1+(α2+α3)F'](α1+α2+α3)
    由上述公式及数据,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因子得分如表3所示:

    第1个公因子F1体现了各地区城市化的综合水平,在综合得分中的比重为73.61%。在此公因子上得分较高的是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即其城市化的综水平较高;在此公因子上得分较低的是广西、甘肃、云南、西藏、贵州等省份,即其城市化的综合水平落后。
    第2个公因子F是通过手动组合第二公因子F2和第3个公因子F3获得,主要体现的是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在此公因子上得分排名较为靠前的是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东部地区,即这些地区的城市基础建设较好;而中、西部地区普遍得分低、排名靠后,即其城市基础建设落后;北京、上海与天津等直辖市在该公因子得分上并不高,这说明其虽然在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人口方面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因子综合得分Fs体现了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排名位居全国前三位;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紧随其后;广西、云南、贵州则在末位。可以看出这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相似。
    (三)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划分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等级,从而掌握全国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本文采用Q型系统聚类法,以上文两个公因子得分为变量,对中国大陆31个地区进行了聚类分析。由散点图和聚类分析图,得到以下分类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显示,中国大陆31个地区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首都北京和上海、天津两个直辖市,第二类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第三类是剩余的23个地区,大多为中西部地区。结合前文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
    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其城市化综合水平因子F1得分为2.96,一枝独秀,远超其他地区;但其城建水平因子F1得分仅为-1.05,在全国范围内排名倒数。上海、天津作为中国的老牌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城市发展水平仅次于北京。其综合水平因子F1得分分别达到了2.82和1.75;而在城建水平因子F'上,其得分分别为-0.29和-0.24,在全国排名位居中游,且远低于其综合水平因子得分。由上述分析可知,北京、上海、天津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相似的特征。即这三个城市的基础建设未能与其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城市人口规模相匹配,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城市硬件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2.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被划分为一类,由于其地理优势和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这几个省份的城市化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与内地的大多数省份相比也具有较大差距。其中在城市化综合水平因子F1上的得分在全国位居中等;在城建水平因子F'上的得分则高居全国前几名,平均达1.22,可见其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发展水平较高。由上述分析可知,这些地区提高其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即需进一步从经济、公共服务、人口等要素的角度出发提高城市化程度。
    3.剩余的23个地区被划分在一起,可以看出其中多数为中西部地区。虽然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但是城市化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特点具有相似性,即综合水平因子F1和城建水平因子F'的得分均普遍偏低。这个类别涵盖了中国大陆大部分的省份,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整体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以上的总结可以看出:第一,中国整体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尚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现阶段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先进地区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提高应当是城市化各方面因素水平的全面提高与平衡、协调发展。
    四、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充分必要条件
    因子分析显示,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排名靠前的都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必需的建设资金,能够增强城镇产业的聚集能力,能够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能够为人口的聚集提供必需的条件从而促进农村人口向为城市人口的转化。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能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地区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因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更应当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各因素的发展并不协调,其城市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并成为制约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而沿海的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正是通过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建设是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硬性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加强对基础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重要性的重视,并予以正确的政策指引,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健全城市功能,确保城市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应发挥带动作用以促进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城市化水平高的直辖市及浙江、江苏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应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地域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中西部的省份也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特色,争取最大力度的发展。同时在优势地区的带动下,摒弃行政划分的观念,做好交流,取长补短。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该是城市化各方面因素的全面提高,也应当是各地区水平的全面提高,地区之间城市化的水平的差距不应进一步扩大。因此,国家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协调好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整体发展,促进全国城市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艳军,李诚固.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5,(6).
    [2]张海永.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江苏省13个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3]程如轩,李澄清。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及预期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1).
    [4]狄旸.城市化水平的因子分析及评价[J].市场论坛,2005,(5).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仕,2009.
    [6]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陈晓毅.广西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和类型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9).
    [8]余强毅,周旭英,陈佑启.中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分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
    [9]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4).



作者: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任国炜 来源:《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5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30 10:21:53
全文在哪里下载啊,可以发给我一份吗,simonxwl@163.com,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8 08:59:06
我也想要一套全文  楼主能发给我吗?langlanghuihui@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