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者生逢其时,因为城市化运动日渐火热。然而,与他们的理想相反,规划所至,城市的面貌并未变得更加令人满意。放眼望去,像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的样板工程一样,所有的新城市看起来极其相似,各自的历史个性落魄失魂。
在《中国新闻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你的城市理想”网上调查中,对公共空间可能提供的美、安慰和关怀,人们总是寄希望于规划。然而现实给人们的一个嘲讽是,大部分所谓的规划正在成为一种破坏。举目四望,“规划”所到之处,城市原有的魅力尽失。“规划正在变成城市魅力的敌人。”
4月中旬,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中国建筑先辈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香港出席学术活动时,表示了他对北京的城市面貌可能已沦为“二手香港”的担忧。
不容置疑的是,不仅北京,中国的很多城市,在一个时段内确实深受香港的影响。在香港之后,中国人又综合了世界各地看来的很多片段印象,逐渐画出了现代城市的标准像:高楼、高密度、大广场、宽马路。
规划即政治
作为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所长,郑筱津的手里总有三四座城市的规划任务在同时做着。
对郑筱津来说,她的工作和浪漫的城市理想毫不沾边,更多时候,是与各个方面的不断的拉锯和妥协。在做城市总体规划时,当地领导的贪大思想是最常遇到的问题。“规划即政治。”郑筱津在总结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的工作经验时,深有感触地说。
强势者的城市
每个人都有欲望,城市模样是各种欲望角力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强势者会使城市成为自己的欲望载体,因而,城市是属于他们少数人的。
上世纪90年代,“与国际接轨”的口号成为时代最强音,“大国风范”的自我感觉开始让城市决策者蠢蠢欲动。凡重要项目,都邀请国际上的明星建筑师来设计。与其说这是崇洋,不如说是示威。它的存在,是要告诉外国人说:“我无所不能。”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曹红蓓文,转帖自: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