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会计与财务管理论坛 七区 会计与财务管理
5223 2
2010-06-09
一、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的贡献特质    (一)观念的变迁与思想的突破。
    1.观念变迁: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
    早期,会计电算化这一专有名词,不仅琅琅上口,便于推广和接受,更重要的是给了会计人莫大的鞭策和激励,同时也强调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冲击着人们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就像当年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进了会计工作领域一样,会计界也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会计信息化”概念。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专有名词上的变化,更是观念上的变迁,实质上是要进一步把人们的视线从关注会计数据处理过程的规范化,引导到思考会计应当如何参与到企业全面业务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中,以便更好地体现“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理念。
    2.思想突破:从手工模仿到模型改造与建构。
    从最初的手工模仿到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改造与建构,充分反映了中国会计信息化技术与应用在管理思想上的突破。正是这种突破,使得财务软件在会计信息化技术与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更为直接的生产力。
    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财务软件的开发必然要以一定的理论模型为基础,没有理论模型的进步、发展与创新,财务软件必然会落于模拟手工的巢臼。早在1982年美国W.E.McCarthy教授就在《会计评论》上提出一种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思想——REA建模方法,我国学者称之为REA会计模式或REA模型。纵观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史,中国会计软件的模型研究大致经历了由传统DCA到CAIS再到ISCA的进程。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通过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及进行控制并为管理层提供财务信息、定向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实体。恰当的模型表述,不仅便于软件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在管理思想上的革命,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会计信息化的重大发展。如果说CAIS模型的提出还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的模型改造和合理化设计,那么,ISCA模型的提出则明显突破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框架,是一种思维上的发散和突破,充分表明了信息化的财务系统是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有机联合,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互式活动的信息系统。
    3.方法突破:突现会计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务实性。
    时至今日,管理软件是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统一载体和应用工具,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然而,在中国会计软件中融入管理思想却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早期的会计软件是单项型应用的,即使后来发展到核算型的财务软件,基本上都难以摆脱对手工会计核算模式的模仿。当然,这与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管理思想缺失的状况是分不开的。历史地看,当时的会计核算软件是非常务实的,因为在发展的初期,只有将会计人员繁重的体力劳动减轻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赢得他们对会计软件的承认。在发展过程中,会计软件又必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管理思想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要体现会计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务实性,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融入管理思想。为此,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思路应运而生,将管理思想通过会计软件的功能变化巧妙地呈现给用户。
    大型会计软件不仅要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提供先进的管理思想。只有在特定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将会计软件中的功能,按照一定的业务流程为业务处理提供嵌入式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保证软件系统的成功应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才能实现业务流程与大型会计软件功能处理流程上的和谐与统一。会计软件对于管理思想的注重不仅是其务实性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管理思想和理念的重视。在国际化交流过程中,无论软件开发的思想,还是功能架构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国产会计软件对管理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还只是体现在软件功能方面,突现务实性,具体到更深层次、实现与业务嵌入型的务实,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技术平台的支撑与会计软件的演进。
    1.技术平台:展现会计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先进性。
    技术平台就是会计软件赖以存在的环境。会计软件作为一种应用软件,必须在一定的系统环境支撑下,才能得以有效运行。一方面,系统软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软件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技术和应用对其所赖以生存的技术平台的选择,也反映出会计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先进性,特别是相关从业人员对技术平台应用的敏感性和对前沿技术动态的把握程度。实际上,中国会计信息化每一项技术上的演进,都紧扣着时代的脉搏。综观中国会计软件发展,开发平台经历了从DOS到WINDOWS、从单机到网络、从C/S到B/S的演进过程;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从Dbase系列发展到Fox系列,再到Sybase、Oracle、Informix、SQL Server、Db2等;所采用的编程工具从Basic、Visual Basic到C、C++、Visual C+、Delphi,再到Java、JSP、ASP、XML、HTML,琳琳种种,不一而足。
    2.会计软件:呈现会计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时代性。
    会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的载体。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各家会计软件公司发布的不同时期和年代开发的不同版本的会计软件,都不可避免地留有相应的时代特色或烙印。从这个角度来看,会计软件已然呈现出会计信息技术和应用的时代性。为了反映这种时代性,我们收集和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软件的版本演进资料(见表1)。

    (三)厂商的崛起与企业应用的普及。
    1.厂商崛起:从内部研发到商品化的贡献。
    早期的会计信息化技术与运用主要偏重于内部研发或委托科研院所开发设计会计软件。1988年召开的会计电算化学术会议,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只有走规范化、通用化、商品化的道路,才能有较大发展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仅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而且对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繁荣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解决了企业对会计软件应用和维护的后顾之忧,而且为一大批专业从事会计软件开发的厂商提供了发展和崛起的机会。
    2.企业应用:会计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普及性。
    1988年财政部调查显示,只有17%的单位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会计电算化。1999年一项调查表明,全国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10%的企业上网,占网上用户的11%,中小企业更是“死活不上网”。2005年施卓晨等人的问卷显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占81.2%。2007年王海红对浙江省150余家企业会计信息化情况进行调查,其中财务软件应用占到83%。这些不同调查主体针对同一问题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印证,会计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有极高的普及性。
    (四)值得重视的问题。
    1.多了一点“花拳绣腿”,少了许多“扎实内功”。考察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我们不能不惊叹商业运作思想在推动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我们也惊奇地发现,中国会计信息化“新词”迭出,表现在财务软件市场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断涌现的“新”概念,弄得幼稚的中国会计软件用户们“晕头转向”。财务软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财务软件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财务软件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是一种思想的结晶,参与市场竞争不能靠“花拳绣腿”,而是要靠“扎实内功”。
    2.多了一点“华丽霓裳”,少了许多“实质内涵”。中国财务软件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带来了许多难以察觉的问题。为数众多的财务软件徒有靓丽的运行界面,而实质上,软件所提供的功能并不实用,或者难以满足实际管理工作需要,信息化效益不明显。多数软件基本上完全“模拟”手工操作,实现自动化,而并不是在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全面重整。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管理效益、融合了科学管理思想的软件系统。在运行界面和模拟手工上下功夫,充其量只能是迎合低端需求,而对于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公司的高端需求,则根本无法满足。从这一点来看,这也可能是国内一些知名企业都纷纷与德国SAP进行项目接洽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若是财务软件不能恰当地表达财务思想,而是看中了市场中消费者的无知而加以利用,如果有一天广大消费者真正悟到了这一点,必将是中国财务软件市场萧条的开始。
    3.多了一点“锁定效应”,少了许多“选择机会”。大部分企业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都会购买一种商品化财务软件以满足管理需求。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财务软件厂商之间的“割据”状况,加上为保护知识产权,又纷纷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软件产品进行加密,使得软件之间的“沟通”非常困难。一旦企业购买了一种品牌的软件产品,“锁定效应”(Lock-in)也就不可避免,企业或用户被锁定在一种“劣”技术路径上,虽然市场有更好的软件或技术,但迁移或转换成本太高,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从格式到内容,再到支撑的数据库系统都受“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企业一旦购买某种财务软件,只能“从一而终”,而且还要“祈祷”软件厂商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失,否则,系统升级就“断后了”。
    4.多了一点“技术指导”,少了许多“管理改造”。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软件系统所蕴涵的科学管理思想进行管理改造,非常必要。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适应软件而不是软件适应企业。此时,企业迫切需要一个“门当户对”的长期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购进软件后,软件厂商仅派人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而不进行“管理改造”,误入软件适应企业的迷途。当然,企业也不能苛求软件厂商既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又承担管理改造的“艰巨任务”。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与软件厂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技术指导”,而忽视了“管理改造”。因此,建议企业与软件厂商都应重视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改造”问题。
    二、中国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1.网络财务报告应用与发展的前景广阔。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深刻影响着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电子财务报告模式,从而网络财务报告研究成为会计研究中的新兴领域,网络财务报告的内涵也因环境变迁、网络技术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因使用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新技术涌现,网络财务报告呈现出电子文档、网页、互动页面(XML、XBRL)等多种形式。其中XBRL是企业网络财务报告编制、发布、数据交换和财务报表及其所含信息分析的一种标准方法。XBRL是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方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性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
    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顺应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大力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基于业务管理需要的ERP系统转变,会同审计署等单位建立了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技术保障;密切跟踪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等在XBRL标准建设和应用推广方面的经验与进展,研究探索建立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分类标准。
    2.财务软件中植入基于业务流程的财务监控机制。
    重视对业务流程中“关键控制岗位”和“关键控制点”的分析,确立相应的控制准则与控制标准,建立适时财务监控机制,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集团管控层面的作用,形成实时会计控制系统。
    3.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管理会计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和应用层面上迫切需要将管理会计的各种理论贯彻到财务软件(或ERP)之中,从而让财务人员轻松地实现成本管理(费用分解)、盈利能力分析、差异分析、投资分析等,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4.事项会计与审计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网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实时处理,没立一个经济事项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以各类经济活动事项为中心,储存各种经济事项。需要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并具体落实到财务软件中,以付之实际应用。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相互关联的业务之间进行整合已成为必然,形成“核算+管理”的综合型模式。随着“软件即是服务”理念推广,Web2.0、SaaS与SOA等技术架构与实施方法的进步,人们更加期望通过重用已有的软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企业内或企业间业务实现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重视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的个性与规范化,必将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相关制度以及应用软件的完善,通过有效地完善可治理与内控手段,实现技术与业务更为紧密的融合,为中国会计事业的国际趋同、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王锴 汪家常 来源:《财政研究》2010年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0-23 11:02:58
学习了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3 19:08:48
很有见地,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