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铁矿石市场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短期定价开始替代传统铁矿石长协价的定价机制,铁矿石用户被迫作出让步,不得不面对更大的市场波动风险,钢铁企业强烈抵制铁矿石市场进一步垄断。一直以来,铁矿石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最缺乏活性的品种之一,市场交易稳定、可靠、价格平稳,但这一切近年来已经迅速改变。钢铁企业希望国际铁矿石市场能够重新回到过去的轨道成为泡影。
过去40多年,全球主要铁矿石供应商与钢铁企业每年进行年度协议价谈判,确定新一年价格,但在2010年这一定价机制事实上已经瓦解。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提出新的季度定价机制,铁矿石用户表示强烈不满,但除了被迫接受之外别无选择。铁矿石供应商还提出大幅上调铁矿石季度协议价,涨幅超过90%,钢铁企业不堪重负。
两年前,必和必拓就曾尝试恶意收购力拓集团,但未能成功。随后,两大矿业公司又推出新的合作方案,合并双方在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业务。对钢铁企业而言,两大公司完全合并和仅合并西澳铁矿石业务并没有明显不同。这一计划不但受到全球钢铁企业的强烈反对,而且还引发相关各国反垄断机构的严格审查。
毫无疑问,铁矿石市场不可能重现往日景象,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带动铁矿石和钢材需求急剧增长。不仅仅是中国粗钢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接近一半(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5.678亿t,全球总计产量12.2亿t),而且中国90%的粗钢产量都是采用高炉冶炼铁矿石生产流程。2008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合计进口量,并且随着2008年下半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工业化国家铁矿石需求量进一步萎缩,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仍将超过其他国家合计铁矿石进口量。2010年全球海运铁矿石供应量预计将历史上首次超过10亿t,其中中国进口量有望达到6.45亿t。
进口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国产铁矿石产量一直保持持续增长,但在选矿之前,中国国产铁矿石品位平均只有30%,国产铁矿石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国产铁矿石产量从2003年的2.6亿t升至2009年的8.8亿t,今年可能升至10亿t。今年一季度中国国产铁矿石(品位超过56%)产量同比增长22%,增至2.04亿t。尽管如此,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还在增长,2009年进口铁矿石同比增长41%,超过6.28亿t,占中国高炉总计喂料的70%,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但却难以对铁矿石价格施加影响力。2009年,中国钢铁企业未能与铁矿石供应商达成长协矿年度基价。
进口铁矿石需求增长,以及供应商将更多的铁矿石供应现货市场,推动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值得关注的是,现货价格反映当前市场状况,是铁矿石协议价的先行指标。2009年铁矿石长协价确定为60美元/t,但目前中国现货铁矿石到岸价已经达到150美元/t左右。
现货价与长协价之间巨大的价差是造成年度定价机制解体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现货价持续攀升时,由于过去几年长协价一直滞后于市场变化,造成铁矿石供应商的收入减少。然而,在市场下滑时,用户愿意采购更具价格竞争力的现货铁矿石替代长协矿,也削弱签订年度长协矿价对铁矿石供应商的吸引力。从铁矿石供应商的立场看,基于上述原因,他们希望放弃签订年度协议价,现阶段采用季度定价机制,使得长协矿价更接近现货价,定价更接近市场现实。2008年四季度,现货价低于年度长协价,一些用户出现毁约现象,加剧了供需双方的信任风险。
另一个造成传统年度定价机制的瓦解的因素是,近10年来,国际铁矿市场的参与者(供方、需方和贸易商)越来越多,难以通过谈判达成各方都认可的全球统一价格。传统的定价机制适应于早先只有供需双方各三家的谈判格局。
从铁矿石供应商的角度来看,更贴近市场变化的铁矿石季度定价机制对市场参与各方都是公平的,认为实际上年度协议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市场的供应紧张,在抑制价格上涨的同时,也抑制了采矿的投资。非市场经济的定价机制导致铁矿石市场供需结构失衡,未能提前向供应商发出增加投资的信号。铁矿石供应商表示,新定价机制的另一个特点是现货市场相对透明,促使市场参与者(包括钢铁企业)积极参与基于价格指数的新近快速发展的铁矿石掉期交易市场控制风险。
继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公司之后,必和必拓和力拓两大铁矿石供应商也相继采用短期价格协议。必和必拓声称,已经与亚洲钢铁企业就短期定价机制达成协议。长期供货协议将继续保留,并将成为未来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采用不同以往的定价机制,将依据中国市场到岸价格指数。力拓集团也表示,仍会继续与用户签订长期供货合同,销售价将每季度进行调整。
没有理由大幅提价
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新价格和新的定价机制再一次表明,控制着全球海运贸易量70%的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滥用市场垄断力。欧洲钢铁工业联盟(Eurofer)表示,2010年全球粗钢产量将仅增长8%,铁矿石供应商没有理由将协议价上调80%-100%。铁矿石现货价高涨,主要是由于一些小钢厂被迫进入市场采购,但采购量有限,不具备代表性,现货市场并不足以反映整个铁矿石供需变化。一旦协议价的定价基于现货市场确定的价格指数,必将导致新的问题。特别是确定价格指数缺乏透明度,易于人为操控。实际上,占据垄断地位的铁矿石供应商只要少量减产,就能造成整个铁矿石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推动价格上涨。
与此同时,必和必拓和力拓提出,在保持各自销售独立的前提下,成立合资公司合并西澳铁矿石生产业务。这更是遭到全球钢铁企业的强烈反对,两家公司很难完全分别展开市场销售和定价。如果合并成功,势必将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一起,巩固其铁矿石海运市场的垄断地位。欧盟反垄断机构正在就两家公司合并铁矿石生产业务是否违反欧盟竞争法展开调查。德国反垄断机构、日本公平竞争委员会都在进行研究商议对策。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委员会也在展开调查,之前该委员会曾表示支持必和必拓完全并购力拓,这主要受到最近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
事实上,铁矿石市场供应紧张推升现货价,进而再左右协议价。目前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减少向中国供货。另一个造成现货供应减少的因素是中国禁止品位低于60%的铁矿石进口,导致印度减少向中国出口。况且,季风季节即将到来,印度西海岸港口的铁矿石出口可能会中断一段时间,每月减少700万t的发货。随着全球经济和钢材需求复苏,铁矿石市场的波动可能将更加剧烈。

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06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