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关于营销类的案例,或者说是一些小的故事吧,每一个都涉及一个营销方面的思想,但是其中很多有着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那就是商品已经不再是以纯商品的形式出售,而是换成商品+服务的模式。毕竟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化的大生产,机械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差异化,很多的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那就是营销的多样化和服务的益发人性化。当然,如果你能想可口可乐公司一样,有一份号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配方的话,那么可能你是不怎么需要这种模式的销售方式的。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是也是在我看了一种相关的内容之后总结出来的,可能对大家并没有什么帮助,但还是花了我一点心思的,下面是我看到的对我有些启发和触动的小故事。
我想王永庆卖米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下不是想要老生常谈,但是,在营销学中,却有其一定的科学内涵,所以,我还是想要再说一下。
王永庆15岁中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的加工急速比较落后,出后的大米中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的欢迎。
王永庆米多时是送货上门的,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新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会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而是会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先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的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一步步成为今日的台湾工业界“龙头老大”。
王永庆虽然没有学过市场营销,但是他却真正地运用着,并成功地打开了市场,赢得了他的第一批忠实顾客,为他将来的发迹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基础。不得不说,这家伙还真的是很聪明呢,灵活运用的居然还有管理信息的东西,要知道这个玩意可是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但是他却已经能够充分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中,这只能说明,他真的是很有天分。
这个故事给我的不只是启发,甚至是感动。他是真正明白什么是顾客的需要,他真正的做到了用心研究顾客,不只研究了顾客的需要,还研究了他们的心理,并努力把自己的行动向他们的需要靠拢,而不只是单纯的是一种货物的传递。
货物传递的只是价值,而服务传递的却是感动,他们在王永庆的小米店中买米会觉得是物超所值的,而那种价值就是服务。
通过这个故事你是不是也有所启发呢?或者说,看了我的一点生硬的解说,你会增加一点在这方面的了解呢?希望会有点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