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24 0
2010-06-12

    信是儒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常”或“五德”。“信”字拆开来即为人言,是指人要言行如一,诚实无欺。其文化含义为:诚实,真实;守信,讲信用;信任,相信;自信,有信心。作为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做人的伦理规范原则,“信”在儒学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语·为政》里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说做人如果没有信用,那么任何事也做不成。在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信是人所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信也是儒家学者进行道德修养以完善人格,提高自身境界时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在《论语·阳货》里,“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如果在自己的言行中以恭、宽、信、敏、惠为原则,那么就可以达到仁这样的最高精神境界了。在《国语·周语上》有“礼所以观忠、仁、义也,……信所以守也。”在这里礼是使忠、仁、义这样一些内在道德准则都得以表现的外部手段,而信则是使这些内在准则能够保持的外部规范。“敬事而信”(《学而》)指一种做事认真谨慎而有信用的态度,“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学》),则是指一种普遍遵循的行为原则。《论语·学而》里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在这里被当作交友的基本原则,到了汉代,“与国人交,止于信”,这种原则在《大学》中适用范围扩大到了普通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事实上,信这种原则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是说如果君王不失信于民,那么百姓也不会不尽自己的本分。在这里,信被置于政治范畴之中,信是巩固统治、稳定社会、使百姓尽心的关键。荀子在评及春秋五霸夺取霸主的原因时说“信立而霸”,即是说君主在内政及外交上恪守“信”的原则便能获取霸主的地位。反之,若“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矣”,统治者没有道德规范来约束,百姓不遵守法律制度,朝廷施政不遵循道义,工匠做活不信守行业标准,官员做事违背义理,百姓做事违背法律标线,那么这样的国家还能够存活而不灭亡,真实太侥幸了。由此可见信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孟子首次将“信”归入五种人伦关系准则之中,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中,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属于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准则;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则属于社会关系的伦理关系准则。而君臣有义系君与臣个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惟独朋友有信是没有特定对象、面向大众进行社会交往的伦理关系准则。另外,孟子还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在这段论述中,孟子不仅将道德人格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把属于“天爵”的信伦理推上了最高道德规范的高度。汉代董仲舒跟进一步将“信”合入了孟子所提出的“四德”之中而并称为“五常”,使其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要性又提升了一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