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陆续读到几篇关于死的文章:
史铁生的《对话四则》中第一则就是“关于死”,他以对话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到了死、自杀等问题,是对他思索历程的一种描述。
贾平凹在《说舍得——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中也有一篇《为什么不肯死》,该文以生活的笔调将“死”娓娓道来,这个原本让人忌讳与恐惧的东西显出活泼、平易的姿态来,让人读完之后觉得颇有道理,该文对于调节心理是很有用的。
日本学者河合隼雄在《灵魂、自然、死亡——宗教与科学的接点》一书第三章专门谈论“死亡”。作者是从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死亡展开论述的,谈到关于“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死后生(life after death)等相关科学研究,并提到了关于死后生的名著《西藏生死书》以及荣格对死亡的看法等等,从这个角度对死的阐述应该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念死无常”部分,对死的论述更是详尽、入理。关于如何修念死中,他谈到三个问题:
(1)思决定死:死是一定会来的,没有人能够逃避。即使一生无灾无难,幸福快乐,终免不了一死。生,也只是“向死而生”。
(2)思死无定期:所谓“阎王叫你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人生在世,百岁已算长寿,但在这百年之中,死缘极多,而活缘极少,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突发疾病、天灾人祸等等,这都是难以预料却随时可能发生的。禅宗祖师有言“人生之在呼吸间”,这呼吸难道不是极脆弱的吗?
(3)思死时除法外余皆无益:该书作为佛教的著作,目的本是让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所以强调修行的重要。不信佛的朋友可以换一个思维考虑这个问题,人确实是赤条条来,又赤条条走,功名利禄,无一能随身而去。朱自清就问:“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人总不免一死,而死随时可能降临,我原以为这是人人都极明白的道理。前几天将史铁生的这段文章发在论坛上,有人回复说“我没有想过,也不用想”,这让我很意外。人总以为死亡很遥远,尤其是年轻人,有的人则是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是逃避,二是没有意识到。中国的现实生活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对死存而不论,更多地将精力投入现实生活中。
但是不论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人死后去哪里了呢?真的什么都不存在了吗?经验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宗教则有相应的解答,人们对它的解答是否相信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如果死后有来世,我们这样毫无准备地猝然死去,难道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吗?所以在死这个问题上,我愿意接受宗教的说法,提前准备。为什么不呢?这种准备并无碍我们的现实生活。相信死后有来生,并不是让你放弃现有的生活,汲汲求来世,而正是让你过好此生,即佛教所说“要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相信来世的积极生活与不相信来世的积极生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在前者就表现为生活态度、视界与一些具体的修行,如佛教净土宗的念佛等等。
我想,就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要参透生死的奥秘,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生死问题又是那么的切近,需要解决,是不是可以采取一种双管齐下的办法呢?一方面,对死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对死采取宗教的态度,信仰并修行,这样,什么都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