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4953 14
2010-06-13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作者把着力点从“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种形而上的命题回归到了最敏感,对大学生来说也最实用的求职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   随着胡润等好事之徒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陆续推出了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榜”也随之出台。在“富豪校友榜”上,位居前几名的依次是北大、浙大、复旦、清华、人大、中南大学、华南理工、上海交大、深圳大学等高校。乍一看,名牌大学的优势非常明显,可是,这种排行榜所能证明的,与其说是学校实力与毕业生发展前途成正比,还不如说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更容易培养富豪(排在前10名的大学中,除了中南大学,全部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再说了,很多榜单上的富豪都是“商而优则学”,发达以后到名校溜达几圈买个文凭而已,算不得数的。
  相对而言,人家“洋鬼子”做的调查就要实在得多。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经对2003年夏天从英国高校毕业的万名学生做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英国高校的综合排名似乎没有很大关系。在该报公布的英国高校毕业生年工资收入排行榜上,伦敦大学的5个学院囊括了榜上的前五名,帝国理工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毕业生位居前三名,而享誉国际的剑桥、牛津的毕业生则列于榜上的第6位和第7位。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也做了类似的调查,发现当今美国的500家大公司的CEO只有10%毕业于常春藤名校。为此,他们刊登了一篇题为“任何大学都能够做到”的文章,认为人们毕业于常春藤大学或一般大学并无多大区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Alan Krueger曾经对一万多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些学生同时拿到了常春藤名校和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些进入了名校,另一些入读州立大学。二十多年以后,他们在事业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对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做一项类似的调查,我不知道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我只知道,就我的所见所闻而言,学校名气对求职的影响实在有限。我几年前曾应聘过一家公司的职位,与我同时参加面试的应聘者当中,有些人毕业于清华、浙大,也有人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专科学校,反差甚为强烈。可是,公司的招聘经理在面试前直言不讳地对我们说:“虽然你们的毕业院校各不相同,但现在的你们却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时至今日,我对这句话依然记忆犹新。虽然不是每次都会对应聘者明说,但早已成为了我面试别人时的一条基本原则。我知道,有些人的高考分数可能比我少一大截,学校的名气与实力也远远比不上我的母校,但是,他们的工作能力却很可能在我之上。
  当然,从现实的层面来看,确实还有很多用人单位存在严重的“名校情结”。根据《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学历需查三代,“非名校”生求职遭歧视》一文的报道,部分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愈演愈烈,不但非名校的毕业生四处碰壁,而且名校的研究生还要看“血统”是否纯正,即便是英国留学回来的洋硕士,只要本科就读的学校没什么名气,照样会被打入冷宫。“清华博士怎么了?也得是‘三清团’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出自清华)我们才要!”用人单位的这种话实在让求职者寒心。
  对于这些极其**、无比龌龊的用人单位,我向来是嗤之以鼻的。我高考没有考上北大,可当年北大录取的学生中估计有一大半的高考分数没有我的高。为什么呢?因为湖南湖北等省份的高考分数线一直高得离谱。我有个高中同学也与北大擦肩而过,不过他比我更背,被录取到了湖南中医学院。假如他报考的是复旦、浙大,超过投档线好多分。是不是他被录取到复旦就是人才,被录取到湖南中医学院就成了垃圾?
  当然,这些用人单位肯定会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大学里浸染四年以后就大相径庭了。拜托,大家都是从中国的大学里走出来的,就不要自欺欺人啦!名牌大学的学风就好到哪去了?兔子别笑兔子,谁的尾巴都长不到哪去。再说了,在某些学科领域,部分非名校的师资和硬件设备可能比名校还好得多呢。就拿我的母校来说,历史、哲学等部分学科的实力还比不上湖南师大、湘潭大学,而材料、冶金、地质等学科恐怕北大都无法与其比肩。
  在一次中学教师招聘会上,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挑英语老师特别要睁大眼睛。哪怕是名校大学生,也要查查他高中在哪里上,因为有些地方的学生念英文会带家乡口音。”另一位中学校长则认为:若高中不是从名校毕业,那他的学习习惯肯定好不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会高。
  荒天下之大谬啊!无知和**并没有错,可如果跑到人才市场上来折磨应聘者就是他们的不对了。我中学的母校位于一个乡音极重的国家级贫困县,是不是我说英语的时候非得带点乡音才对得起列祖列宗?我没听过无锡话,但我知道有“听无锡人讲话,不如听扬州人吵架”这么一句,想必无锡话肯定没有光荣而伟大的北京腔动听啦!据说无锡话中“明天”是说成“明朝”的。我就纳闷了: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为什么当年还要让他担任《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工作呢?难道不怕他将伟大领袖写的“明天”翻译成了“Ming Dynasty”?
  所幸的是,就全国范围而言,这种有着强烈“名校情结”的用人单位并不是人才市场上的主流。2006年底,央视时空调查与智联招聘针对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于应聘者的简历最先看的是什么”一栏中,选择“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与“专业”的排在前两位,而大学生自己最看重的“毕业院校”只排在第三位。与之相似的,在关于“大学生值多少钱”的调查中,“学校知名度”并不是企业核算薪资的主要标准。
  相对而言,在北京和一些经济水平与思想观念都较落后的中小城市,盲目崇拜名校的用人单位有一定比例,而长三角就少得多,到了珠三角,基本上就很难找出来了。在广东,人们讲究低调和务实,学校名气对我们来说太虚了。就用人单位的性质而言,企业往往不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那么在乎学校名气,小公司不如大公司在乎,私企、外企又不如国企那么在乎。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当他们发现员工的学校名气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自然就不追求那些虚的东西了。
  我一个校友曾经在深圳某IT企业上班。当他工作了一些天以后,发现公司的绝大多数同事都毕业于“985工程”院校。一打听,才知道这公司的老板向来不屑于聘用非名校的毕业生。迄今为止,坚持这种招聘原则的公司我在深圳还真是唯一一次听说。按理来说,一家连前台都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公司应该是有很强的战斗力了,可事实却偏偏相反,这家公司的业绩每况愈下,直至濒临关门大吉的边缘。后来,老板的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位员工,经过此人一番拨乱反正,公司很快就起死回生了。而这个扭转乾坤的人只不过是毕业于一所毫无名气的二本院校。此后,这家公司的“名校情结”一扫而光,再也不把“985工程”、“211工程”当回事了。
  有些人喜欢将“出身名门”的教育背景比喻为求职时的金钥匙,可是,在我看来,被名牌大学录取时所获得的与其说是一枚金钥匙,不如说是钥匙坯。如果非得认为名校学生的钥匙坯比非名校学生的贵重,那就当前者是用黄金造的,而后者是用铁铸的。读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锉刻钥匙的过程。等到大学毕业,有些人手里握着了一把成型的钥匙,有些人只有钥匙的半成品,还有些人依然拿着四年前那片钥匙坯。每个用人单位都有一把锁,他们招聘的标准说白了就是看谁的钥匙能将这把锁打开。当一把金钥匙和一把铁钥匙都能打开他们的锁,他们往往会选择金钥匙;可是,如果金钥匙打不开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把能打开锁的铁钥匙——他们通过铁钥匙打开锁以后所能获得的黄金远比一片金钥匙的含金量多得多。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一次校园洽谈会上,某外企负责人黄先生针对学生的提问直言不讳地说:“出身名校并不意味着金饭碗。”他认为非名校歧视的确客观存在,但如果大学生过分强调就有推卸责任之嫌。只要是聪明、踏实肯干、上进的学生,无论毕业于何处最终都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名校出身只能“锦上添花”,千万别指望它“创造奇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13 20:23:33
真是太荒唐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3 20:23:54
又是悲剧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3 22:25:57
再不重视的创造力的社会里 名校情结显得很滑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4 00:48:02
当然,名校的学生成功的概率大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4 09:23:04
博士招聘时最严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