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副对联,写得十分有趣,可以说是道出了低调做人的真谛。上联是:做杂事兼杂学当杂家杂七杂八尤有趣,下联是: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来爬去
终登顶,横批是:
低调做人。
我想问问大家,为什么中国人都很喜欢低调?为什么不能像李敖一般,有实力要说出来(依我看是实事求是啊!)?
什么情况下需要低调?什么时候你会高调?低调的姿态又是如何?
低调所带来的结果又是怎样?
你是低调的人吗?平时怎么做?
请大家畅谈一下!请举例说明,谢谢!
附百度上有关低调的资料:
低调的到来
《洪晃找乐的BLOG 》
低调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转的风格,我仔细琢磨一下,现在玩低调真的困难重重:
首先,我们现在是眼球经济,低调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本来我找了三个我认为非常低调的艺术家做封面的。
第一个是刘索拉,自从她从美国搬回来,就在搞她的音乐会和写作。我老想把她商业化一下,她每次都拒绝我,还骂我是个小商人,老打朋友的主意。
第二个是田壮壮,真的不喜欢在镜头前面。他在新疆拍戏,我抱着电话不放,非要他答应,估计他知道我也没本事去新疆找他,所以就非常敷衍地说,好,回北京联系。他早该回来了,肯定躲着我,不接电话。
第三个十陈丹青,他是最矫情的,嘴也比较利落,跟我说了一大堆话,说他不喜欢高调,要在家安心画画,好说歹说,最后还是看在索拉的面子上答应了。谁知道这对话刚过,他老人家就和
韩寒一起在电视上骂文学大师了。害得我狠狠数叨他一下午:“假低调,假低调,不够朋友。”
找低调的人上封面,这本来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我是自找没趣儿,拍不成挺自然的。
这期的“未来人物”是中国艺术家杜旸,她也是个低调的人,试了几次,我们还是没有说服她让我们拍一张她正面的照片。但是她的作品却是非常夸张的,在欧洲,经常作为艺术品参加展览。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同样低调的设计师马可,我们多次要求采访都被拒之门外,理由是“你吃鸡蛋,非要见老母鸡”嘛。
随着双位数增长率的消失,也许我们真的可以低调一些了。对于那些和我们一样不再盼望灯红酒绿珠光宝气的时尚派对,而是向往那一碗飘着米香的白粥,秘方腌制的咸菜和一杯上好的绿茶,也许不久,我们可以欢天喜地地送走BLING时代,欢迎低调时代的到来。
对低调正确而常规的解释 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低调是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
前提是你要有能力,要有足够的内涵。
如果你的人生阅历都还不够多,那你的内涵又从何而来,人都是慢慢长大的。
当你经历的事情多了,处理的事情多了,慢慢的你也就懂得了怎么做人,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该放肆。
并不是你想低调就能低调的,其实不论做什么,自然一点就好了,无需太沉默,亦无需太张扬。
谦虚是说话、办事时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以求教的口吻说话,以学生和下级的心态办事。是对自己高标准要求的反应。
低调是自己选取较低的标准、要求、观点和看法,去面对和处理他人或所发生的事件。是对别人低标准要求的反应。
不争强好胜,不引人注目,谦虚忍让,知道的装做不知道,吃了亏也不吭一声,不强出头,不主动争取机会,名利观淡泊。
低调其实到底好不好?这是见仁见智的,中国传统思维就是低调。
俗话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低调比较不容易树敌。如果心情平静,是真的处事低调,处变不惊,这当然是好事,而且是大大的好事。
这说明一个人有修养,且懂得忍耐,这类人虽然短期看不出什么,但时间长了,一定会做成大事的。
不过,这样的性格也有缺陷,就是要懂得什么时候不可以低调,如果一直处事低调,工作肯定很麻烦,而且也不容易受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