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4901 6
2010-06-17
中日韩三国比较.doc
大小:(44 KB)

只需: 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17 22:39:21
感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7 22:47:50
中日韩对外贸易战略比较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的对一国经济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亚洲东部开始崛起,70年代韩国在汉江边上创奇迹,90年代,南部中国黑马行空。三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对外贸易,而所选的对外贸易战略就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真正崛起的关键,对外贸易战略的决定又与一国国内外坏境有很大关系。中日韩三国都是东亚文化圈里的主要成员,三国之间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日韩两国已经“腾飞”过了,而中国正处于“起飞”阶段,分析比较三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对我国未来战略选择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日韩 对外贸易战略 比较 意义
1 对外贸易战略及其分类
1.1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是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它是根据一国总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环境,对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国内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等所作的全局性战略规划,是一国进行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
对外贸易战略作为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本质上应该服从于和服务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对外贸易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不是一般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由于对外贸易战略是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制订的如何参与国际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可以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的多方面内容,因此处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
对外贸易战略有三个特征:全局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全局性是指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要着眼与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分工,充分考虑到国内的资源和经济的发展;整体性是指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原则、指导思想、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等各部分是紧密联系的;稳定性是指作为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的贸易战略的内容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可朝令夕改。
1.2 对外贸易战略的分类
1.2.1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又称为内向型的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来替代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削减进口、节约外汇、发展本国工业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等目的。
1.2.2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又称为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就是通过促进国内消费品等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并扩大这些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并由此推动国内全面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1.2.3混合发展战略
混合发展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有中国学者提出的,该战略主要是对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结合,该战略强调既不过分保护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对进出口采取中立态度。
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另一种相对应的发展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并无实质上的对立,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出口产业的增长来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同时伴随着对国内市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和进口替代产业的成长。同样,进口替代也并不必然地排斥出口导向, 因为出口的增长可以增加收入和提高购买力,从而有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新的产品市场的出现,降低劳动成本,使得本国产品同进口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战略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继性、替代性和互补性的关系,二者的同时并存是完全可能的,只是一个偏重问题了。
2中日韩三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及调整
中日韩三国不仅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且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三国的起步阶段都在同一时期。日本从二战结束1945年无条件投降开始起步,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起步,韩国从1953年同朝鲜战争结束开始起步,三国的起步时间前后超过八年。
2.1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及调整
2.1.1改革开放前的进口替代战略
    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0多年里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状态,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受到帝国列强的牵制。成立后的中国不仅在政治上想取得独立,在经济上也想取得独立,不再想依靠其他国家。战后的中国早已是一片废墟,贫穷而落后,工商业落后。当时的工业都是幼稚产业,经不起国外商品的冲击。就战后的世界也并不安稳,美国和苏联相争世界霸权的位置,中国的主要伙伴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是封锁的政策。正是在内忧外乱之下中国的对外贸易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
这是一种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这一阶段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改革开放以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对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了幼稚产业,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民族工业体系,实现了出口产品由农产品为主到轻工业产品为主的过渡;但是长期地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进口替代战略从本质上排斥进口,同时也造成了对出口的歧视,而且它不是以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对外贸易,加上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因此中国一直孤立与世界经济之外。不仅如此,优先发展工业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受到抑制,农业也由于受到歧视而发展滞后。
2.1.2有限开放时期的混合发展战略
这一阶段是指1978-1992年,在此期间中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混合发展战略。由于长期的封锁,是中国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再加上中国与苏联产生了矛盾,是中国失去了贸易伙伴,而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得到缓和。中国的国内的现状要求中国进行对外开放,而且外界的环境也允许中国的对外开放。
毕竟中国封锁了将近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缺少经验,中国只能采取有限的开放、实行混合发展战略。所谓有限包含两个方面的限制:地域限制和行业限制。实行开放的地域主要是沿海城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本上采取的还是进口替代战略,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城市采取的是出口导向战略;开放并不是对所有的行业进行开放,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和轻工业采取的出口导向战略,而对于中国刚刚进步的幼稚产业依然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是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到9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重要转变。然而,中国当时实行这一战略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各个地方差异很大,造成各地不公平竞争的地位。各地为了利益竞相争夺资源,实施地区限制人为地分割国内市场,对沿海地区产生了不利影响。再加上政府政策的倾斜,使沿海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中西部经济发展仍然发展缓慢,而且出现了贫富差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7 22:48:23
2.1.3全面开放时期的“大经贸”战略与“走出去”战略
随着开放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在1994年,中国明确提出了对外贸易战略——“大经贸”战略,这一战略也是一种混合型发展战略,只是在政策做了改变。扩大了开放的程度,实现各个资源与产业的融合和转变了产业结构,但实质上是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的混合。
这一战略使外贸经营主体的数量极大增加,形成了千军万马参与国际经贸竞争也合作的崭新格局;放宽了取得外经贸经营权的资格标准,对外出口的商品逐步放宽。
从有限开放时期的混合发展战略到“大经贸”战略,中国正在逐步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中国政府于2000年确立了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战略正是出口导向战略,而与“走出去”战略相匹配的一系列基础性策略有:对外贸易商品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出口多元化战略。这四个基础战略都是针对出口而设定的战略,也说明中国正在逐步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2.2日本的对外贸易战略及其调整
2.2.1恢复时期的混合型发展战略
二战结束后,15年的侵略战争使日本国内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日本在这一阶段提出了贸易立国战略,日本把贸易立国战略作为经济战略。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工业和交通设备受到严重的破坏,日本的幼稚产业必须靠政府的保护,当时的日本不适合走出口导向型战略;而是在国际的环境中,美国对日本大力扶植,美国允许与日本进行单边贸易,也给日本一个进行商品的机会。日本内部环境部只适合进行进口替代战略,而外部环境又允许日本进行出口导向战略,故这一时期日本采取对外贸易战略是混合型发展战略。
正是因为日本在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之下,日本推行一种特殊的混合型发展战略。推行了以增进本国重化工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对外征收结构性关税,严格限制化学、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产品的进口。对内则采取鼓励出口的优惠融资制度,出口振兴税收制度和出口保险制度,积极协助日本重化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处于恢复阶段,其中心任务就是增加国际支付工具和改善生活与生产必需品的供应,以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的稳定与恢复。
2.2.2腾飞时期的出口导向战略
战后,日本用了短短的十年时间恢复了经济的发展,日本的重工业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1956—1973年是日本广泛运用科技成果,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制订了出口导向型战略。而且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的成立,促进了整个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给日本的贸易发展一个有利的机会。日本本身的生产力也已经大大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这一时期日本主要出口的是重工业产品,钢铁、化学品、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金属原料和矿物燃料。这一时期是日本真正的腾飞,使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2.3危机时期的出口导向战略
腾飞过后的日本,开始从繁荣走向了萧条,1974-1990年,日本进入了石油危机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日元不断升值,出口价格上升,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优势开始丧失;其次,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石油价格上涨,日本这个资源匮乏、原料和资源基本靠进口的国家,能源进口成本大大提高;再次随着日美经济联系的加深和贸易领域的扩大,美国对日本施加强大的外部压力,由此日美经济摩擦加剧。这时期日本的对外贸易增速开始出现严重下降。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日本使日元升值,一方面积极推行“技术立国”,使出口主导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型;其次日本扩大了对外贸易的伙伴,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这时期日本的对外贸易战略,依然是出口导向战略,在产品结构上和贸易方向上进行了调整。
2.3韩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及调整
2.3.1重建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
1953年朝鲜战争的结束,使韩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从1953年到1961年韩国进入经济重建时期,也是基于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休养生息,韩国奉行高关税壁垒,严格的进口限制,以便实行非耐用消费品和水泥等原材料的进口替代战略。试图凭借本国的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生产经济建设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和生活用品,以此来尽量减少进口。
这一时期韩国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韩国的重建的资金差不多七成都来自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韩国自然资源有限,国内市场狭小,进口替代战略在韩国很快的就走向了尽头。
2.3.2起飞阶段的出口导向战略
1961 年朴正熙上台之后,针对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实际情况,抓住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提出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开始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出口导向战略。
从总体上看,韩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在20 世纪60 年代以轻纺工业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第二阶段是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以重化工业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之所以采取这两个战略,如果从大的国际背景来说,就是抓住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相对让出市场的有利契机。
第一阶段,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像轻纺工业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渐渐变得无利可图的背景下产生的。韩国抓住机会出口纺织等轻工业产品,扬长避短,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二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出口加工区的行列,韩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而且在生产这些科技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时,由于竞争异常激烈,利润迅速下降,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同时,这种发展战略本身也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初级产品对机械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比价也在不断恶化之中,所以想继续扩大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进口物资升值和出口相对萎缩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韩国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外向型发展战略进行不断升级。韩国出口的产品开始转向了重工业,战略决策的顺利实行使韩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向高级化方向转变,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了技术水平,从而大大缩短了工业化的进程。
2.3.3 80年代后的出口导向战略
从80年代到现在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出口导向战略,从80年代的“国际化”战略到90年代的“世界化”战略,97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又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
韩国在起飞之后一直求经济稳定,而不是增长。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韩国的文化传播方式主要是韩剧,说起韩剧中国青少年没有几个不知道。如《大长今》、《冬季恋歌》、《浪漫满屋》等等都是我们熟悉的韩剧,韩剧的出口不仅是产权的出口,而且是一系列衍生商品出口的动力,一种文化的出口,“寒流”一词就顺风进入中国。无形文化可以出口,而且其收益也是令人称奇的。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资料,2004年由韩流形成的韩流商品、观光、影像制品等3个大项收入达18.7亿美元,在韩国国内形成附加值10.4亿美元,拉动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18%;出口商品总值9.18亿美元,观光收入8.25亿美元,影像制品销售额达1.3亿美元,特别是在比2003年来韩观光增加的96.8万名旅客中,因韩流而来观光的人数达64.7万人,占增加游客的66.9%。
2.4中日韩对外贸易战略的比较及其意义
通过对中日韩在不同的阶段选择的对外贸易战略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国在整体的趋势上选择的对外贸易战略基本上是相差不大。但是由于种种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的存在,又使得三国的取得的绩效有区别。
在初期,三国采取的对外贸易战略都差不多,中国和韩国采取的都是进口替代战略,而日本采取的是混合型战略,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中国采取的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比较严格的封锁战略,而且这一战略实施将近30年,虽然中国在此阶段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实施,轻工业取得发展,但是发展缓慢。韩国所采取的也是进口替代战略,但韩国仅仅经过了7年时间而已,一是是因为韩国的资源缺乏、领土面积狭小,使进口替代战略不得不退出韩国的舞台;二是因为美国等国家对韩国的帮助,使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战后的重建工作。而日本在初期就意识到了贸易的重要性,战后就提出了“贸易立国”战略,它是将对外贸易当成重大的国策。再加上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日本能够有效地进行单边贸易,从而适合日本实行混合型战略,这一战略使日本在短短十年中经济超越了战争之前。
在日本和韩国“起飞”阶段,中国还是处于落后的时代,这两个国家都采取了出口导向战略,把市场扩大到世界。日本和韩国比较相像,都是资源比较缺乏,都得到了美国的扶植,虽然日韩两国的具体政策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两个国家都取得了惊人的绩效。日本经二战后,用了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国;韩国也创造了江汉奇迹。中国开始崛起的时期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是混合型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使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中国渐渐加大了对外开放的限度,在加上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正在进行战略的转型,也渐渐偏向于出口导向型战略。
从中日韩的经济发展与所选择的对外贸易战略来看,一个国家在经济重建或经济恢复阶段都会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韩国如此,日本也是如此,只不过日本的外部条件比较特殊,日本对其国内的幼稚产业也进行保护战略,中国也是这样,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这条路走的比较长。日韩两国的经济腾飞的前提都是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也可以这样认为一国的崛起由是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型,当然这个转型需要许许多多的前提条件,如政治因素稳定、贸易体制完善、产品结构合理等。而中国正在逐步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也标志着中国正在崛起。
日本和韩国的崛起对中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中国正处于“起飞”阶段,经济虽然在快速的增长,但是依然是喜忧参半。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的进步,中国对于日本和韩国而言起步较晚,日本和韩国的起步背景比中国有优势,当时的贸易竞争也不是很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在实施“闭关”政策,为日本和韩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现阶段起飞,贸易竞争对手众多,中国依然能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真的不容易。但是中国如今依然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不能说是一个强国,怎样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还需要好好调整。中国崛起之后是否与日本和韩国一样会出现经济的危机使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呢?这些也是所考虑的,日本和韩国都是在崛起之后,然后开始萧条。在萧条时期日本和韩国都采取了措施,如日本变相的实行贸易保护战略,有意提高商品的合格指标来限制进口;如韩国转向了文化贸易,韩剧中东南亚地区一直风靡不下。特别注意的是文化的侵略,中国本是文化大国,文化底蕴深厚,中韩日都是东亚文化圈的成员,而东亚文化圈是一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在重视贸易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韩国进行的“文化立国”战略,就说明了文化是可以进行贸易,带来巨大利益的。
中国一方面要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对外贸易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前进的道路。出口导向战略是一个主体战略,这一战略要落实好,还必须依靠一系列的国家政策的支持,如完善的贸易体制、贸易政策的合理、甚至是教育制度的完善等都关系这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谢国娥,孙定东.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罗永光.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战略.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        齐良书.发展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5.        金文学.东亚三国志—中、日、韩文化比较体验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7 22:48:42
回帖要审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14 13:55:52
还不错,值得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