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对外贸易战略比较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的对一国经济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亚洲东部开始崛起,70年代韩国在汉江边上创奇迹,90年代,南部中国黑马行空。三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对外贸易,而所选的对外贸易战略就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真正崛起的关键,对外贸易战略的决定又与一国国内外坏境有很大关系。中日韩三国都是东亚文化圈里的主要成员,三国之间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日韩两国已经“腾飞”过了,而中国正处于“起飞”阶段,分析比较三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对我国未来战略选择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日韩 对外贸易战略 比较 意义
1 对外贸易战略及其分类
1.1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是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它是根据一国总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环境,对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国内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等所作的全局性战略规划,是一国进行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
对外贸易战略作为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本质上应该服从于和服务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对外贸易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不是一般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由于对外贸易战略是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制订的如何参与国际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可以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的多方面内容,因此处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
对外贸易战略有三个特征:全局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全局性是指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要着眼与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分工,充分考虑到国内的资源和经济的发展;整体性是指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原则、指导思想、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等各部分是紧密联系的;稳定性是指作为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的贸易战略的内容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可朝令夕改。
1.2 对外贸易战略的分类
1.2.1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又称为内向型的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来替代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削减进口、节约外汇、发展本国工业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等目的。
1.2.2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又称为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就是通过促进国内消费品等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并扩大这些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并由此推动国内全面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1.2.3混合发展战略
混合发展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有中国学者提出的,该战略主要是对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结合,该战略强调既不过分保护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对进出口采取中立态度。
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另一种相对应的发展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并无实质上的对立,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出口产业的增长来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同时伴随着对国内市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和进口替代产业的成长。同样,进口替代也并不必然地排斥出口导向, 因为出口的增长可以增加收入和提高购买力,从而有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新的产品市场的出现,降低劳动成本,使得本国产品同进口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战略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继性、替代性和互补性的关系,二者的同时并存是完全可能的,只是一个偏重问题了。
2中日韩三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及调整
中日韩三国不仅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且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三国的起步阶段都在同一时期。日本从二战结束1945年无条件投降开始起步,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起步,韩国从1953年同朝鲜战争结束开始起步,三国的起步时间前后超过八年。
2.1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及调整
2.1.1改革开放前的进口替代战略
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0多年里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状态,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受到帝国列强的牵制。成立后的中国不仅在政治上想取得独立,在经济上也想取得独立,不再想依靠其他国家。战后的中国早已是一片废墟,贫穷而落后,工商业落后。当时的工业都是幼稚产业,经不起国外商品的冲击。就战后的世界也并不安稳,美国和苏联相争世界霸权的位置,中国的主要伙伴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是封锁的政策。正是在内忧外乱之下中国的对外贸易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
这是一种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这一阶段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改革开放以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对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了幼稚产业,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民族工业体系,实现了出口产品由农产品为主到轻工业产品为主的过渡;但是长期地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进口替代战略从本质上排斥进口,同时也造成了对出口的歧视,而且它不是以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对外贸易,加上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因此中国一直孤立与世界经济之外。不仅如此,优先发展工业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受到抑制,农业也由于受到歧视而发展滞后。
2.1.2有限开放时期的混合发展战略
这一阶段是指1978-1992年,在此期间中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混合发展战略。由于长期的封锁,是中国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再加上中国与苏联产生了矛盾,是中国失去了贸易伙伴,而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得到缓和。中国的国内的现状要求中国进行对外开放,而且外界的环境也允许中国的对外开放。
毕竟中国封锁了将近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缺少经验,中国只能采取有限的开放、实行混合发展战略。所谓有限包含两个方面的限制:地域限制和行业限制。实行开放的地域主要是沿海城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本上采取的还是进口替代战略,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城市采取的是出口导向战略;开放并不是对所有的行业进行开放,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和轻工业采取的出口导向战略,而对于中国刚刚进步的幼稚产业依然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是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到9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重要转变。然而,中国当时实行这一战略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各个地方差异很大,造成各地不公平竞争的地位。各地为了利益竞相争夺资源,实施地区限制人为地分割国内市场,对沿海地区产生了不利影响。再加上政府政策的倾斜,使沿海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中西部经济发展仍然发展缓慢,而且出现了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