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学过会计的人大概率是看不懂借贷记账法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句话给外行人的印象就和曼昆的“净出口等于资本净流出”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会,所以这次我会简单备注一下会计学和银行会计学对于不同会计科目的借贷分别所产生的增减变化。(注意,“·”后面的「资产端」和「负债端」表示具体的变动项目是各自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方还是负债一方)
假设a企业要在 A 银行申请一笔贷款通过人行大额系统(实时全额)支付给b企业的B银行账户用于购买原材料,我们看看各方是如何记账的——
首先a企业在 A银行申请一笔贷款,
a企业记账——
借:活期存款(a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资产端增加)
贷:短期借款(a企业的银行贷款增加·负债端增加)
A银行记账——
借:a企业贷款(A银行信贷资产增加·资产端增加)
贷:a企业存款(A银行的负债增加,所有企业和个人的银行存款对银行来说都是负债·负债端增加)
然后支付给b企业的B银行账户购买原材料,
a企业记账——
借:原材料(a企业的原材料增加·资产端增加)
贷:活期存款(a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资产端减少)
b企业记账——
借:活期存款(b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资产端增加)
贷:原材料(b企业的货物减少·资产端减少)
A银行记账——
借:a企业存款(A银行的企业存款型负债减少·负债端减少)
贷:央行准备金(A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减少·资产端减少)
B银行记账——
借:央行准备金(B银行的央行存款增加·资产端增加)
贷:b企业存款(B银行的企业存款型负债增加·负债端增加)
央行记账——
借:A银行准备金(A银行的央行存款减少·央行负债端减少)
贷:B银行准备金(B银行的银行存款增加·央行负债端增加)
简单的一笔申请银行贷款支付货款的业务竟会涉及如此多的账户变化。不过这一过程实际并不会花费多少时间,大伙都在同一支付结算体系下记账,技术上各账户是以光速同步实时变动的。至于现实中一笔大额转款迟迟无法到账,大概率是因为银行行内人工审批手续过于迟缓,而不是其他。
在上述这笔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银行日常业务中,我们重点考察一下A银行的会计账户变动情况。
a企业在A银行贷款时,A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增加一笔企业贷款资产,负债端相应增加该企业的活期存款,然后a企业再把这笔钱转给b企业,因为b企业只在B银行开立账户,所以企业之间的转款行为就会导致AB银行之间产生债务债权关系,而人行大额支付系统的特点是实时全额,一旦a企业向b企业发起转款,A银行就必须使用自己在央行的存款同步向B银行进行支付,这时,A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准备金、备付金或央行存款减少,同时负债端a企业的活期存款减少。
也可以这么理解,AB银行在分别记录ab企业账户变动的同时,央行也会同步记录AB银行的账户变动。
一部分人认为银行贷款业务会使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央行存款减少,同时也使资产端的企业贷款增加;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银行贷款就是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企业贷款增加,负债端企业存款增加,银行凭空产生了货币,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现在我们知道,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
我举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你们就能明白了——国内商业银行发放外币贷款。
一部分人不是认为贷款能创造存款嘛,辣我们国内的银行发放一笔美元贷款岂不凭空产生相应的美元存款?有这好事还用得着国内的血汗工厂拼命挣外汇吗?
所以做出判断前我们还是应该考察下发放外币贷款的银行如何记账的(是的,又是记账,会计和法律是社会科学里异常罕见的明确性知识,把它们作为推导的基石才不会出错)——
银行发放外币贷款时:
借:短期外汇贷款(银行的信贷资产增加·资产端增加)
贷:外汇活期存款(银行的存款型负债增加·负债端增加)
又一次,贷款创造了存款。但是别急,还有下一步——
企业将贷得的外汇存款汇出国外:
1)汇出时:
借:活期外汇存款(银行的存款型负债减少·负债端减少)
贷:外汇买卖(这个科目属于资产负债共同类,要看余额才能归为资产端或负债端,有点复杂,知道那么回事就行)
借:外汇买卖
贷:汇出汇款
2)银行解付:
借:汇出汇款
贷:存放国外同业(当当当当,最终该银行在国外其他银行的外币存款减少·资产端减少)
这个例子再一次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银行贷款确实能凭空产生存款(记账规则使然嘛),但当企业要使用这笔凭空产生的存款时,贷款银行就必须为自己的「凭空创造」付出相应的成本与代价。
在最开始的例子中,如果A银行在央行的存款不足,而a企业已经发起了向b企业的B银行账户转款的指令,就只能有以下三种解决办法:
1)转账排队,等待其他储户向A银行存款;
2)同业拆借,A银行向其他银行借款;
3)A银行向央行借款。
如若不然,A银行就得破产清算。
未完,不是我非要贴微信文章,只是这里字数限制,实在太坑了~
https://mp.weixin.qq.com/s/zDbnjgr0m-luHypKlAtx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