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249 2
2010-06-19
需要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不言而喻,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是基于自身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关于这种见解的任何事实的列举,我认为都是赘言。每一个人都能够明了长期的食品种类的贫乏对于身体所可能造成的伤害,也能够想象得到因服饰的单调和寒酸而在人前所面临的尴尬。每一个有着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能够说出自己有生以来所亲历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状况。即使是个人的变化不大,他也能够看到整个社会乃至他人的变化。如果说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是人们追求的结果的话,那么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及其品质的不断提高,恰恰折射出了这种追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即使是有许多人未必会因为这种发展变化而感到比过去更加幸福,但却不会放弃对这种发展变化本身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停滞不前,那么他在发展了的社会中将会比过去更加痛苦。毫无疑问,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能够体面地生活,所以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无法过上这种生活的时候,就绝不是个人的责任——至少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
一般而言,人们只有在首先满足了最基本的食物需要的情况下才能生存下去。如果不是使最基本的食物需要获得一定的满足,人们几乎难以顾及穿的问题;而穿的问题不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解决,当然人们也就不可能——至少不可能更多地——考虑一些其它需要比如用的问题。当然,这个顺序是根据一切可能的条件下需要的对象物之于人们生命的重要性来确定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这些问题的考虑及其解决的行动往往同时存在——如果获得一种较为次要的对象物并不同时影响获得另外一种为较重要的对象物的话。
这样,人们在其能力(或资源乃至收入——下略)一定的情况下,总要根据这种能力而对需要的满足进行安排。人们的能力越大,其能够满足的需要就愈多从而满足总量也就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显然不可能只是提高一种需要的质量和数量,而不考虑增进其它需要的满足——如果不是这样,则会被人们视为一种非理性。当然,进行这种安排的人,未必没有可能是因其对某种需要的满足阈限较高[参见对戈森第二定律的陈述],从而仅对他自己而言,这种安排恰恰就是一种理性。
这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每一种需要的对象物,总要止于一个适当的量。一般人们不会在短期内无限度地消费某种物品,这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即使商人的备货决策,也要客观地受到最终消费者的这种消费特点的约束。人们不能一次性食用过多的面包,也不能短期内(究竟如何在算是短期,这要视对象物的性质及消费状态而定——问题只在于既定的对象物是否已经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购买过多的同一款式——甚至不同款式——的衬衫。相对而言,前者是不可能的,后者是不必要的。很明显,如果人们对于连续或短期内重复消费(为叙述简便起见,我们在后面如无必要,则把这两种消费状况皆称为连续消费)同一种对象物所获得的满足感是相同的,那么在由之获得充分的满足之前,就不可能消费其它对象物。且不说人们的内在体验,即使观察他人的行为,也不会看到这种情况。这说明,对于同一种对象物的消费,消费数量的上述意义上的增加绝不会使得满足感同比增加。换言之,人们通过某种对象物所获得的满足感是随着连续消费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减少的。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消费者所意识到的自身条件和所处的外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对对象物的认知是确定的。
虽然人们有多种多层次的需要,但优先满足的,如前所述,一般总是关乎其存在的最为切近的方面。由一种对象物所获得的满足感,总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地消失;对这种对象物的重复需要,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再度产生。正是这种时间过程存在,人们才能够考虑其它需要的问题。对于每一种现实需要,当其未能得到有效满足时,人们会为此而产生一种渴望。不管各种需要的具体形式如何,这种渴望感总是相同的;而当其得到满足需要的对象物时,由这种得到本身所获得的某种满足感以及进行现实的消费时所获得的满足感也是相同的。虽然这种渴望的感觉是缘于具体的需要,并与这种具体需要有着对应的比如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等具体的感觉,但这些具体的感觉却都是通过这种渴望而表现出来,而这种感觉的变化也是随着满足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确切地说,这种感觉的变化是满足水平的外在表现。如果不是受到某种暗示,我们是不可能从人们的渴望或满足中看到背后的原因的——我们很多时候甚至连其这种渴望与满足都无法察觉。对于某种需要而言,在人们的现有能力尚不足以较为充分地满足相对更高层次的需要时,可能会选择部分地满足这种层次的需要。这也就是说,就这个层次需要内的某些具体需要而言,完全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比如:对于穿的需要,人们也许不能马上满足对更多款式或名牌商品的需要,但可以首先满足对较少款式或普通品牌商品的需要;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也许不能马上满足对名人字画的需要,但可以首先满足对普通字画的需要,等等。当人们的能力有所提高并达到某一水平时,总要根据需要的渴望程度而或者对现有层次需要的数量和质量予以增加和提高,或者首先考虑满足更高层次方面的较低水平的需要。如果人们的能力不能达到适当的水平,则只能选择满足之前层次的尚有不足的某些特定的需要,或者进一步地提高之前已经满足的需要的质量水平。
既然人们在连续消费某种对象物时由每一增加的对象物上所获得的满足感是递减的,那么总要存在着这样一个消费量,使得人们在消费最后一件对象物上所获得的满足感,不高于或低于把相应能力用在另外新的消费对象物上所获得的满足感。虽然情况如此,但是由于人们的能力未必足以使得这种新的消费成为可能,所以即使止于既定消费的某一数量,也未必马上能够实现新的消费。当人们同时需要两种不同的对象物时,如果其能力只能使其中一种需要获得满足,便总要选择优先满足对对象物的渴望最为强烈的那种需要——尽管这种满足未必是充分的。这种选择的结果使得人们对这两种对象物尚余的渴望差距总是更小,而不是相反。换言之,就是使得由既定的各种需要的最后一件对象物上所获得的满足趋于相等。这就如前所述,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人们总要试图使每一种需要获得满足,直到使得由各种需要的最后一件对象物上所获得的满足感相同为止——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满足才会取得最大化。也许人们根本无法精确地指出其满足水平究竟是怎样的,但是人们总会对不同需要的渴望程度进行排序,从而总要进行最后的抉择。如果人们无法进行排序,那么至少说明这时其在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各种需要的渴望程度是近乎一致的,以至那种可能存在的微小差别已经使人们无法敏锐感知。存在决定意识,所以很明显,至少对于一些非必需品而言,人们愈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对对象物的现实渴望就愈强烈;或者其它内外条件发生了某些变化,人们也会改变对对象物的现实渴望水平。因而当人们具有了更大的能力或其它内外条件发生改变时,其一方面会对某些对象物产生一定的现实渴望,一方面也可能会对另外某些对象物减少一定的现实渴望。
在人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前提下,由于注意力的自然限制以及从事各种活动总需要一个自然的时间过程,从而使得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更多地是根据需要的轻重缓急而表现出一种预期满足的多样性。同时,人们的能力至少具有短期的有限性和长期的变化性,从而对各种需要的渴望如前所述一般也会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因此,人们的相当一部分需要既有预期满足的同时性,又有现实满足的动态性。对此,我们还可以为之找到生理学上的解释:既然人们的生命体是系于多个器官的协同运动,那么,若使这个生命体在现有条件下处于最佳状态,这些器官就必须根据其于生命的重要程度或其需要的迫切程度而分配既定的资源。比如,身体的哪一个器官在做剧烈的运动,血液就会大量地流向哪一个器官;而如果人们长期且有倾向性地使用某一器官,该器官就会日趋发达——尽管这个器官并不会无限度地变化。这意味着人的身体机能既不会使急者有所不足,也不会使缓者有所剩余。因此,可以说人类自身的这种自然的分配机能,总是力求使得身体各个器官的运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同时这种均衡状态的形成又要受到身体机能的总体状态的限制。这是人的生理活动,那么毫无疑问,人的心理活动是建立于生理机能的基础之上的,并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馈而安排各种需要的满足,这种安排在在正常情况下显然不会与人们生命存在的客观逻辑相矛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19 13:53:27
只有全面了解人的需要的人,才有可能使用好自己的资源和劳动,从而使自己的劳动有价值,脱离人们的客观需要的内容、数量、质量、时间、空间、轻重缓急及其变化去谈所谓的“劳动价值”,那才是真正的“无稽之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0 08:49:17
一些人从书本上读到了需要的“五层”论就喜得屁滚尿流,其实,仅仅知道需要的“层次性”还是很浅的,无非是说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实际组织生产和安排劳动的过程中,要照顾到先后次序。
    需要的“五维”论大家就未必听过了,即需要的内容、数量、质量、时间、空间五个维度,可能人们对此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东西是本地产的,足见人们之于科学的兴致远不及对媚外的兴致。
    需要在内容方面具有多样性,需要的这种多样性规定着人们劳动的多样性。“有什么样的客观需要就有必要去从事什么样的劳动。人们需要吃的、穿的和住的,就必须去弄吃的穿的和住的,不能无视这些客观需要而只顾攀山消遣,泅水娱乐;人们需要飞船、电脑和机器人,就有必要去研究制造飞船、电脑和机器人,不可安于现状默守陈习。”“所谓未来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如果将它落实于人们客观需要的方方面面,那将永远合乎人们的客观需要,永远受人欢迎而不嫌其多。劳动的人们若能将其有限的劳动能力,在人们无限需要的各个领域不断去开拓和满足人们更多方面和更高层次上的需要,将永远是有效的劳动,否则,“物质极大的丰富”就只能是有限品种的商品过剩。”
    需要在质量方面渐进性,它随人们的劳动技能不断提升。“所以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劳动的质量水准也不是固定永恒不变的,人们不能永食野果不种谷粮,永披兽皮不织衣裳,永住山洞不盖楼房。劳动的内容无限多样,劳动的水准永无止境。”
    需要在数量方面总是有限的。“就人们的任何一种具体需要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其在量的方面又总是有限的。”不仅人们的某种一次性需要具有数量的规定,即使是那些持续性需要其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也总是有限的。“需要的这种量的规定性,规定着人们各种具体劳动的量的客观标准。人们在一定时期里从事某种具体劳动的量,如果少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量,就不能满足人们的客观需要。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常常是“臭媳妇”也抢手,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愁卖不出去。从现象上看,似乎只要生产就总是合乎需要的,但这是以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产品质量的低劣,人们客观需要的普遍得不到满足为代价的。反之,在一定时期里,人们从事某种具体劳动的量超过了人们实际需要量的界限,则无论该种劳动的继续在形式上是如何地保持其先前的形态,也无论它的质量是怎样的和过去相同,都成为人们所不需要的了,相应的劳动也是无效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同志不知此理,他们无视人们各种具体需要的量的规定性,只要一见某种商品受人欢迎,便不顾市场已有的生产能力和实际需求量而拼命投资生产,甚至在经营方针上只追求产量和产值,其结果不仅仅是某些商品的生产过剩和大量积压,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本来有能力安排解决的而且极待解决的客观需要没能得到解决。经验告诉我们:总是在已有的生产和经营领域投入过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结果常常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至于需要在时间、空间方面有那些规定性,它又是怎样的影响着人们的劳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有意者可以自己去看《劳动与需要》一文。
    懂得了需要的“五层”和“五维”,还不能说懂得需要的全部,人们的客观需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人们多样的客观需要之间,它们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有时还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个人、家庭、团队、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客观需要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系统,这些大系统又分别是由若干层次和若干数量的中小系统所组成。人们客观需要的这种系统性规定着人们劳动的统筹性,劳动的人们如果要使自己的劳动效率最大化,决不能无视人们客观需要的方方面面而只考虑其某个方面,决不能顾此失彼或观其一点不及其余。所谓“统筹兼顾”决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理论,它正是在对人们各种客观需要之间广泛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情形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