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950 2
2006-04-17

我们都知道,在货币政策理论研究中,都要介绍银行信用的创造。也就是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如何实现信用放大形成银行存款的过程(也包括货币乘数的理论推导)。但是,在将这些理论结果用于分析实际市场数据时,发现很不匹配(差异非常大)。

对此,我的直观感觉是,理论推导是基于无限次信用创造过程的,而实际情况不会是无限的。因此,理论上的货币乘数一般大于实际货币乘数。但仅凭这些认识还不能指导实际分析(如何基于我国相关数据来较为精确地分析各种调整所能产生的后果),因此特发贴求助高手,请予指点迷津。

万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17 20:29:00

理论的assumption限制比较大

取决于bank reserve ratio and public ratio of cash to deposit

bank reserve ratio is decided by banks, but public ratio is quite difficult to obtain, which may cause the proble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8 13:20:00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央行控制了高能货币即基础货币通货C和准备金R,而货币供给则等于通货C加存款D,因此有基础货币B=C+R,货币供给M=C+D,由此可见央行对货币供给的作用为M=C+D=(C+D/B)*B=m*B,m即通常所说的货币乘数,将m表示出来为m=C+D/C+R,可见货币乘数一方面受到存款的影响,即公民所拥有的货币不一定都存入银行,另外一方面受准备金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这就导致了理论上的乘数肯定跟实际上的有差别。我的一点愚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