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58 0
2005-01-04
中国经贸05年面临三大高难度挑战中经网(www.cei.gov.cn) 2005-01-04 14:18  在2004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长薄熙来提出了新一年商务工作的八 项任务,八项任务中可以读出来的核心内容是“2005年的中国经贸质量要先行” 。在中国对外贸易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后,在中国经济经历了2004年转变 质量方式的宏观调控后,中国的内外经贸都应该开始由“量变”转向“质变”了。   其实,这种外经贸的变化从2003年开始就有了苗头,当年的贸易逆差问题首 次成为中美经济关系以及其他各类关系中的焦点。于是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在本报 上呼吁“注重外贸的平衡问题”,“一味追求出口顺差”的做法也第一次在国内遭到 非议。2004年,由于政府的意识有所转变,出口退税的政策及时得到了调整,这 种调整立竿见影。2004年初的几个月甚至连续出现贸易逆差,最终全年的外贸进 出口额成功地达到了专家学者们所期待的平衡状态。2004年,为2005年的中 国经贸工作质量先行开了一个好头。   但是,如何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绝对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   2005年的外经贸“质量之变”至少将“变”在三点上:外贸增长方式要转变 ,要升级要质量;利用外资的质量也要提高,不能盲目追求引进外资,既要提高外资 质量,也要促进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再就是今年开始热门的议题“走出去” 战略也应该要注重质量,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增长。不过,说出来容易,做出来却难度 不小。   对于第一点,被大家谈论的很多,那就是承认中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 国。如何转变呢?中国的优势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低廉的价格取胜,要提高“自 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谈何容易。   前些日子,笔者到宁波采访,走了多家纺织服装企业。有以出口市场利润   低微而专攻国内市场的,也有专门针对外贸订单的企业,他们谈到国外市场都会 有一种感叹,“无论中国什么品牌,到了国外只有一个牌子,就是‘中国制造’”。 原因有很多,中国有一些产品质量非常好,但是就是没有品牌,所以也卖不出好价。 因此,如何在海外市场上有所作为,目前的办法还只有一个,找到一个合适的海外合 作伙伴,可以采取“贴牌”方式,也可以利用国外公司的渠道进行海外网络建设。总 之,一句话,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必须提高档次,中、高档产品到海外还要注意品牌建 设,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对于第二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可难就难在如何使地方政府一 味追求引进外资数量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中央政府说要提高质量,地方政府就要数 量,因为投资数量与地方的利益息息相关,这一点和地方盲目追求GDP增长的内在 原因是一样的。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多度开放、对内对外双重标准、重复建设。但 如何得到真正解决又是一个难题,这当然不是商务部门意识转变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第三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如何提高质量问题就尤为重要。中国 的经验是:有什么概念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大家总是一窝蜂地上,不考虑真正的经 济效益。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目前仅占全球的0.4%。因此就有人测算,2003 年国际工程实际规模约1.2万亿美元,我国仅占1%。目前全球每年劳务人员需求 量约为3000到3500万人,我国仅占1.5%,这样一来发展潜力很大。   笔者想,如果政府从改善行政,提高贸易自由度的角度来提出“境外投资便利化 ”的改革方向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政府要在“走出去”战略上给予多少优惠支持就 是值得考虑的事情了。在这个问题上,从一开始就要“质”不要“量”非常关键。   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中国的国情是多劳动力、少资金,要的就是投资,如果国 内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中西部地区,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来说,显然更有意 义,而且目前东部地区很多产业都面临升级和转移的问题。最近有一家服装厂的老板 跟笔者讲,在国外投资不合算,最好把厂开到中西部去,但是他去西部考察几次后, 还是决定在东部待着,就因为西部的政府的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这说明了一个问题 ,一个地区吸引外资的关键是什么,其实并不是盲目地给予优惠,而是要在政府办事 效率和办事精神上下功夫。由此可见,与其引导资金到什么地方去,政府不如把更多 心思放在改善中西部政府“软件”投资环境上。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市场中政 府不能为企业做决策。政府部门可以改善投资体系,但是不能给予额外支持,怕就怕 在一个概念做出来以后又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   国有企业不能给予他们优惠条件到海外投资,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鼓励他们在海外 高价收购;民营企业也不能给予优惠条件,有了优惠条件,民营企业也不会按照市场 价格的“指示”办事了。更不用提及目前中国企业海外经营能力的先天不足,缺人才 、缺管理、甚至是缺乏目标,意外种子在海外一撒就可以黄金万两的想法要不得。   总之一句话,质量是关键。如果投资海外是企业发展的真正需要,是为了在全球 市场上配置资源,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否“走出去”由市场、由企业来定, 这一点就无可厚非。也只有这样的海外投资是重视质量的投资。而且笔者的想法是, 如果真正按照质量的要求来办事,中国几年之内投资海外的数量并不会增长多少。 [] [4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