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应急资源建设是国家灾害应急体系及其能力建没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应急资源分布现状,为我国目前关于应急资源分类的办法不尽合理,将制约我国未来应急资源能力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立足于灾害与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四个阶段所需的应急资源,提出了大体系、全过程视角的应急资源分类概念框架,将国家灾害应急体系中的应急资源分为应急物资、应急工程、灾害风险立体监测系统、特种应急装备等四类,目的在于为国家应急资源体系及其能力提供一个新的建设思路,以有效、快速地形成国家整体的应急资源发展能力。  
关键词:应急资源 应急能力 分类
  根据有关资料,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约20万,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一些极端形态的巨灾给我国带来沉痛的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灾害承载的脆弱性在增加,生命及财产保护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提高国家灾害应急能力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国家的灾害应急能力包括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有效预警、应急处置及灾后恢复的能力,而它的基础支撑是各类应急资源的储备与供给能力。但我国当前的应急资源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还不能全面、全过程地有效满足未来灾害应急的需求。应急资源能力已成为制约国家应急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
  
一、应急资源与应急物资概念辨析
  在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各种
文件中,应急物资和应急资源的使用大都没有做严格的区分。民政部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民函[2008)118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意见》(粤府办49号)中使用的是应急物资的概念;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厅《关于切实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和应急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07〕18号)中使用的是应急资源的概念。虽然对于概念的表述词语不同,但是二者的内容却是一致的,主要包括重要物资、应急处置装备和基本活物资等。
  根据《现代汉语辞海》及《现代汉语常用词辞海》,“物资”指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资源”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泛指具有的条件。显然,“资源”是比“物资”涵盖更广的一个概念。本文以“应急资源”和“应急物资”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0年的文章进行检索,找到应急资源类文章34篇,应急物资类文章80篇,发现这些文章大多是关于应急资源/物资的调度、配置等的研究,少有对二者的内涵进行辨析,并且关于二者包含内容的表述是基本相同的,即在灾害应急过程中所使用的生活物资及各项救灾装备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管理活动的要求,应急资源应当包括各种保护居民免受灾害与风险危害的防护工程、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生成、应急救灾装备与技术的提供、为灾害状态下灾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灾后重建等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本文认为,应急物资是应急资源中的一种。现有的关于应急物资是“在灾害应急过程中所使用的生活物资及各项救灾装备等”的内容表述,不能涵盖实际应急活动中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物质支持条件。而采用“应急资源”的概念来表述应急管理活动中所具备的物质支持条件,不仅涵盖“应急物资”的内容,还可涵盖应急活动中的所有物质支持条件的内容。这种新的分类思想,可有效拓展人们对应急活动所需物质条件的理解与促进应急体系建设的合理社会分工,将更多的社会资源纳入国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范围。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灾害应急实践中的现实物质支持条件,更符合未来的国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