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镶嵌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标准结构”。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在借鉴西方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一些特殊规律,以期探究中国消费多年来启而不动的深层次原因,对我国扩内需促销费提供政策性启示。
关键词:中国消费者行为,消费理论,扩大内需
任何微观经济个量都是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直接结果,他们合集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宏观经济总量。不仅如此,微观经济基础也决定了宏观调控模式的选择,影响着经济政策效果的发挥。因此,作为微观个体的消费者,其行为不仅直接决定着微观经济运行的状况,而且也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
从现有的经济理论研究来看,政府和企业两个经济主体受到经济学家长期和持续的研究,但消费者这一消费主体及其行为特征在理论界尚未深入挖掘。目前的研究大多移植西方的消费理论,把消费者抽象为理性经济人,集中于经济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或是把消费者视为被动的消费者,过多强调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而对非经济因素,比如制度、心理的影响则有所忽视。其实,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背景更具有特殊性。因为20世纪后50年代的中国,不仅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最后的20余年间,又经历了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这个制度变迁过程,通过改变预算约束、消费成本和心理成本影响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路径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消费者行为变迁路径。所以,要探究中国消费多年来启而不动的深层次原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规律的把握是必然的要求。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影响因素:由单因素向多因素转变
第一,从消费者行为特征及其内外在规定看。1952—1977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消费者行为符合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结论和前提条件。因为,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消费者行为的外在规定表现为:(1)消费者没有完全的选择自由;(2)消费品价格没有弹性;(3)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约束;(4)基本不存在不确定性。消费者行为的内在规定表现为:消费者理性化程度较低、消费者具有即期消费时间偏好、消费者无风险预期。因此,除政府配给之外,收入便成为影响消费者行为变迁的主要因素。直观观察这一时期消费者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曲线(见图1),二者变动趋势几乎同步,曲线几乎重合,表明消费与收入的高度相关性,与“绝对收入假说”的结论完全一致。

图1 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较(1953-1977)
第二,从消费者行为特征及其内外在规定看,1978—1991年间的中国消费者行为与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所描述的消费行为非常接近。这一时期确立的市场带动生产的战略,开放市场以及确立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地位等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使消费者行为的外在规定表现为:(1)消费者具有部分选择权;(2)市场价格部分具有弹性;(3)存在预算约束;(4)流动性约束减少;(5)未来不确定性因素显现。消费者内在规定体现为:消费者理性化程度增强、消费时间偏好追求跨期效用最大化、风险预期形成等方面。内外在规定的局部变化,改变了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动力因素单一的局面。从这一时期的消费者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变动趋势看,消费者消费增长滞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并且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见图2),这充分说明,除了现期收入而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消费者行为变迁起着重要作用。

图2 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较(1978-1991)
第三,从消费者行为特征及其内外在规定看,1992—2005年间的中国消费者行为呈现多样化趋势,既表现出生命周期假说所述的特征,又具备霍尔“随机游走”理论和预防储蓄理论所述的特征。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市场经济形成和完善阶段。在一系列市场经济的改革和探索波及中国各个领域并迅速推行的制度背景下,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外部规定和内在规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影响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此时,消费者行为的外部规定表现为:①消费者行为完全自由;②价格充分弹性;③存在预算约束;④流动性约束有所缓解;⑤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内在规定看,1992年之后的消费者行为已经初步具备新古典消费者的特征:一是能够理性决策,根据预算约束和其他约束有效地配置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比例。二是能够根据各种收入、消费信贷及其他资产存量追求跨时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风险意识和风险行为进一步增强和内生化。从这一阶段消费者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变动趋势看(见图3),消费者消费增长速度依然滞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且有进一步拉大态势。这说明,促进消费者行为变迁非单一因素所至,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图3 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较(1992-2005)
二、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速度幅度:由慢浅到快深
二、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速度幅度:由慢浅到快深
1.消费水平变迁速度由慢到快。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平总体及其阶段性趋势都呈上升态势(见图4);1953~1977年,消费水平曲线较为平坦,消费水平变动比较缓慢;1978—1991年,消费水平曲线斜率增大,消费水平增长开始加速;1992—2005年,消费水平曲线变得陡峭,消费水平增长速度急剧加快。

图4 消费者人均消费水平演变总体趋势(1953-2005)
2.消费水平和结构变迁幅度由浅到深。1952年中国消费者人均消费水平为80元,消费水平相当低。到了1977年,中国消费者人均消费水平达到了175元。1952—1977年的26年中,中国消费者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3.65元;在1978—1991年的14年间,中国消费者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达到了53.42元;而在同样跨度为14年的1992—2005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10.50元。这说明,消费者消费水平增长的速度和幅度都有较大程度提升。但是,比较中国城乡消费者人均消费水平,可以看到,从总体上看,2005年中国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1990年代初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并且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呈扩大态势。
从建国直到80年代前消费结构期变化度很小。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城镇消费者消费结构变化值仅为2.8%;从1964年到1983年近20年的时间,消费结构变化值也仅为14.36%;城镇消费者消费结构变化最大主要集中在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从1983年至1988年,仅5年时间,结构变化值便达到16.56%,90年代以后变化更大。农村消费者消费结构变迁规律和城镇基本一致,但是1980年至1989年9年时间里,农村消费者消费结构变化值明显高于城市消费者消费结构同期变化值,说明农村消费结构变化速度快于城市。
3.消费结构层次变迁由低到高。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者消费结构层次的主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消费者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1952—1977年,在消费者消费水平稳定提高的过程中,中国消费者消费结构趋于平稳变化,中国城乡消费者的恩格尔系数在57%以上,中国消费者总体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且城乡消费非常接近;1978—1991年,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了消费结构层次的上移。1978年中国城镇消费者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消费者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城镇消费者刚刚脱贫,但仍在温饱最低线上徘徊,而农民整体上说还未跨入温饱,全国仍有2.5亿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1978年之后,中国消费者恩格尔系数降幅明显,1991年城镇消费者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3.8%,农村消费者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7.6%.可以看出,在1978—1991年间,我国城乡消费者一直处在温饱水平;1992年之后,随着我国消费者消费结构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城乡消费者的恩格尔系数降幅明显加快。截至2005年,城镇消费者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1992年的53%下降至2005年的36.7%,标志着我国城镇消费者的消费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正向富裕型迈进,而农村消费者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992年的57.6%下降至2005年的45.5%,标志着农村消费实现了由贫困型到温饱型的转变,正逐步走向小康型。但是,由于1992年之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从1993年起我国城乡消费者恩格尔系数基本相差10个左右百分点。但总体上看,中国消费者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其消费结构呈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变趋势,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内驱力:由强转弱
在经济学中,消费倾向是反映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意愿的心理指标,集中体现消费者收入预期、支出预期和个人偏好。消费倾向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的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总消费量对总收入量之比,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之比。一般来说,消费倾向越高,消费者消费动力就强,消费增长加快。反之,消费者消费动力减弱,消费增长放缓。从平均消费倾向(见图5)以及消费者储蓄率的变化趋势(图6)看,建国后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呈现波动下降态势,消费的内在驱动力日趋减弱。

图5 1953-2005年中国消费者平均消费倾向走势
数据来源:根据马双:“中国消费者消费率的内生断点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中的数据计算。
图6 消费者储蓄率变化趋势
转引自马双.中国消费者消费率的内生断点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7)
1.从平均消费倾向曲线的走势看,消费者平均消费倾向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952—1977年为水平波动阶段。除1962年消费者平均消费倾向最高(几乎为1),1958年最低(为0.92)而外,其他年份变动相对比较平缓。②1978—1994呈下滑趋势。1977年为0.97,1978年降到0.95,其后一路下滑至1994年最低值,为0.66.与前一阶段相比,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近20个百分点;③1995—2005年为波动下滑阶段。此间,波动较大。1995年开始回升,由0.69上升到2000年的0.76,但之后便出现加速下降过程。
2.从储蓄率变化曲线看,消费者储蓄率变化也有三个阶段:①在1953—1978年间,中国消费者储蓄率一直比较低,呈水平波动,平均为0.04,不足5%。②1978年以后储蓄率稳步上升,1994年达到33.7%,其后储蓄率有所回落,到2000年底仅为23.6%,但总体水平还是高于改革开放以前。③2001年储蓄率再次站稳27%,其后储蓄率波动上升,2005年储蓄率高达37%。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消费者储蓄率明显过高,暗指消费者消费倾向萎缩,储蓄意愿增强。
四、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周期:呈现长—短—长波动特征
目前测定经济变量波动的方法繁多,较为常用的主要有趋势百分比法、环比增长率法,前者多用于长期波动的测定,后者适用于短期波动的测定。本文用消费者消费支出额作为指标,并以环比增长率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变迁周期性波动的特征。根据1952—2005年中国消费者消费支出数据得到消费者行为变迁周期性波动图(见图7)

图7 中国消费者行为波动
图中显示出1953—2005年间中国消费者消费支出总额增长率的波动曲线,它从一个方面记录着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周期性波动的轨迹。
1.中国消费者消费支出总额增长率的波动经历11个周期按照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的说法,确定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或者按周期中同样状态(波峰、低潮或整个周期)一些年的平均值到另一些年的平均值来衡量。本文按照刘易斯“谷一谷”法来确定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周期。
图7显示,1953—2005年间,中国消费者消费支出总额增长率的波动共呈现出11个周期:(1)1953—1959年,历时7年;(2)1960—1963年,历时4年;(3)1964—1968年,历时5年;(4)1969—1971年,历时3年;(5)1972—1974年,历时3年;(6)1975—1977年,历时3年;(7)1978—1981年,历时4年;(8)1982—1986年,历时5年;(9)1987—1990年,历时4年;(10)1991—1998年,历时8年;(11)1999—2005年,历时7年以上。
2.中国消费者消费支出额增长率周期长度显示“长一短一长”的变动趋势。
从消费者消费支出总额增长率的波动来看,历次波动都呈现出一种非良性循环特征,其表现为周期波动次数频繁。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因此前6个周期属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周期,后5个周期属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周期,。自1953—2005年以来,我国消费者消费支出总额波动的波长平均长度为5.3年。1953—1959年的周期长度为7年,而在其后的1960—1977长达18年间5次周期波动,其平均长度为3.6年,属于“基钦周期”;1978年之后的周期波动长度均在4年以上,尤其是从1990年开始的两次波动,周期都在7年以上,属于“朱拉格周期”。此外,在整个消费支出额周期性波动中,波长为3年或4年的频数为6次,频率达54%,占据多数;同样,波长为5年的频率仅为18%,波长在7年及以上的频率为33%。由此可见,消费波动的各种波长的频率分布是无规则的,这说明,消费者消费支出扩张和收缩并不遵循一个特定的时间轨道,它的“随机震荡”很强。但从时间序列看,消费周期有逐渐加长的趋势。如果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图形进行对比(见图8),可以看到,中国消费者消费支出总额增长率的波动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相关性很差,说明决定中国消费者行为周期性波动的决非短期经济因素。如果再考察图5消费者平均消费倾向趋势及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期的1981—1985年间,消费者平均消费倾向出现先下降直至1984年降到谷底,然后才回升的波动。而在1991—1992年的经济扩张期,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又是呈水平波动。这说明,城乡消费者消费倾向的变动与中国经济周期也没有相关关系,即消费者消费意愿并不是由经济的短期波动引起的。换句话说,除经济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内驱力的不断减弱起到重要作用。

图8 消费者消费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
3.中国消费者消费支出总额增长率的波动性质是一种“增长型”
中国消费者消费支出总额增长率的波动比较剧烈,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根据表1中数据显示,改革之前消费者消费支出额波动幅度平均为6.52个百分点,而改革以来消费波动幅度平均达15.89个百分点,升幅为9个百分点。在11次波动中,最大波峰值是1994年,为35.7%,其次是1988年,为28.05%,1985年,为18>24%;最小波谷值是1959年,为一4.53%,其次是1968年,为一0.45%。峰谷之间的落差反映出,改革以来消费者消费支出的不稳定性较改革前是增强了。但是,改革前6个周期波峰峰值平均为7.57%,改革以来的周期波峰峰值平均为24.31%,消费波动峰位显著上升,上升了16.7个百分点。这说明,改革以来消费者在吃、穿、用方面的消费水平已大幅度的提高。
表1 消费者消费支出波动状态特征

在消费支出总额增长率波动过程中,有六次明显的上升阶段:第一次是1955年、1956年。增长率由1954年3.93%上升到1955年、1956年的9.45%、7.44%;第二次是1961年,增长率由1959年的一4.53%上升到10.11%,增加了15个百分点;第三次是1978年至1982年,增长率由1978年的6.75%上升到1982年的10.13%,增长率上升了4.35百分点:第四次是1988年,增长率从1987年的15.19%上升到28.05%,上升了4.86个百分点;第五次是1994年至1995年,增长率从1993年的25.86%的上升到1994年、1995年的35.7%、31.13%,上升了10个百分点;第六次是2001年。增长率在经历1997、1998年的下挫之后,一跃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此外,消费支出总额增长率波动也有过4次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一次是1959年。增长率从1958年的5.44%下降到一4.53%;第二次是1962—1968年,增长率由1961年的10.11%下降到1962年的2.69%和1968年的一0.45%;第三次是1981—1984年,增长率由1980年的18.24%下降到1981年的9.83%、1984年的15.46%;第四次是1997—1999年,增长率从1996年的17.06%下降到6.95%、5.92%、6.53%,降幅达10个百分点。
就谷位平均数而言,改革前后谷位高低相差相当大。改革之前6个周期谷值平均为1.06%,包括两个古典型周期;改革之后5个周期谷值平均为8.45%,所有周期均为增长型,平均谷值上升了7.39个百分点。谷位的显著上升,表明消费增长抵抗收缩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也表明,改革以来消费者消费增长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数据显示,在改革之前,除1953—1959年间的消费者消费收缩期较长而外,其余时期扩张与收缩长度基本持平。但是,在改革之后消费者消费增长的扩张期大于收缩期,这表明,改革以来消费扩张的持续性有所增强。
处于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消费者行为,无论是作为经济行为,还是社会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受到国家宏观制度变迁的影响。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在借鉴西方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四条规律。如果对这四条规律综而论之,会发现体制改革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变迁是导致中国消费者行为偏离西方“标准结构”的根本性原因。所以,深入探讨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规律,其政策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教授 唐兵 来源:《探索》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