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故事
庞大的经济规模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积累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焦点。其实,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都伴随着贸易顺差。但是,由于高速增长同时也会创造更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为什么这些经济体反而选择输出资本?这就是最近在学界引起普遍关注的全球“资源配置之谜”。我们的研究以中国内地为案例,为 “资源配置之谜”提供了一个解释。同样的机制
(即资源流向生产效率较高但融资能力较低的企业)也可以用来理解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故事。
当时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制造业与今天中国内地的制造业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外债GDP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外资金在韩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韩国经济迅猛增长,出现了持续多年的大幅贸易顺差,国际收支失衡得到极大改善。这一转折恰好发生在韩国调整其发展战略的时点。在此之前,韩国经济高度依赖银行与大财团之间形成的经济金融联合体。上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资源开始从大财团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小企业,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1980年至1990年间,小企业的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制造业中小企业职工数量占比也相应上升,这种增长趋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台湾的发展历程也很类似。大幅贸易顺差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经济的一个标签。在此期间,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企业
(通常也是融资比较困难的企业)职工数量占比从1976年的39%上升到1991年的59%。
由此可见,制造业的资源重组同样可以解释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故事。资源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从而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而这些企业融资能力相对滞后,这又导致了大幅贸易顺差。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情形如此相似,美国政府却很少指责韩国政府和中国台湾当局操纵汇率。
庞大的经济规模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积累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焦点。其实,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都伴随着贸易顺差。但是,由于高速增长同时也会创造更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为什么这些经济体反而选择输出资本?这就是最近在学界引起普遍关注的全球“资源配置之谜”。我们的研究以中国内地为案例,为 “资源配置之谜”提供了一个解释。同样的机制
(即资源流向生产效率较高但融资能力较低的企业)也可以用来理解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故事。
当时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制造业与今天中国内地的制造业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外债GDP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外资金在韩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韩国经济迅猛增长,出现了持续多年的大幅贸易顺差,国际收支失衡得到极大改善。这一转折恰好发生在韩国调整其发展战略的时点。在此之前,韩国经济高度依赖银行与大财团之间形成的经济金融联合体。上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资源开始从大财团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小企业,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1980年至1990年间,小企业的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制造业中小企业职工数量占比也相应上升,这种增长趋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台湾的发展历程也很类似。大幅贸易顺差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经济的一个标签。在此期间,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企业
(通常也是融资比较困难的企业)职工数量占比从1976年的39%上升到1991年的59%。
由此可见,制造业的资源重组同样可以解释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故事。资源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从而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而这些企业融资能力相对滞后,这又导致了大幅贸易顺差。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情形如此相似,美国政府却很少指责韩国政府和中国台湾当局操纵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