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mmfangfang  
贷款新规中尽管四项业务规范各自规范的对象与业务品种有所差别,但从核心内容看,基本包括以下五方面特质:
  强化贷款流程管理,实现管理模式根本转变
  信贷流程的合理设置是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商业银行非常重视贷款业务的流程变革,在加强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的同时,陆续进行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等一系列流程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贷款新规通过立法的形式,将这些好的实践做法予以提升,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必须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要求贷款人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各岗位的考核和问责机制。通过强化科学的流程管理,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实现由相对粗放向精细化的转变。
  倡导树立"实贷实付"理念,强化贷款用途管理
  贷款资金难以得到有效监控,容易发生挪用、违规使用等问题,一直是商业银行在开展贷款中面对的一大风险因素,也是贷款推升资产泡沫、诱发系统性风险、影响经济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顽疾,贷款新规特别强调了贷款支付管理的理念,要求贷款人通过严格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增加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手段,健全贷款发放与支付管理,从而减少贷款挪用风险,确保信贷资金流入经济实体,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支付管理的强调,可以说是贷款新规最引人关注的内容,同时也是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最大影响的一项变革。
  强调合同的有效管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合同是经济生活的纽带,合同信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市场经济、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与单个交易需要通过合同有机联系起来。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需要通过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因此银行须制定良性的合同文本控制风险。
  贷款新规要求贷款人在合同或协议中应对控制贷款风险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与借款人进行约定,使贷款人能够通过合同来控制贷款风险。目前直接强调和明确合同内容的法律规定并不多见,贷款新规对合同内容的描述,显示出国家对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高度重视与不懈努力,也体现出贷款新规理念先进,着眼长远。
  强调加强贷后管理,提升信贷管理质量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也处于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变革中,是业务发展的强大动力。但从实践情况看,考核指标的设定仍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之处,有时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扭曲,在信贷领域表现为"重贷前、轻贷后"。贷款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加强贷后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强调动态监测以及对贷款账户的管理,将有力推动贷款全流程管理机制的形成。注重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健康信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