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看到英格兰社会经济正发生不同寻常的变化时,斯密大抵也怀着相同的疑问:自发的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如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无数经济学家便沿着这条“通往经济学殿堂的道路”,孜孜不倦的探索着。伟大的John M. Keynes观察到资本主义经历“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冲击,写出了《通论》,开创宏观经济研究的新范式。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总不免问一句:这是为什么呢。Ronald Coase认为,经济学的本性在于对现实实际的观察与思索,着重对于“现实人”的分析。身处现代经济(Economy),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不仅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参与现代生活的基础。“……在所有这些事例中,经济自由的增长与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的增长已经携手并进,并导致了财富的增加……”(Milton Friedman,“Capitalism and Freedom”)。
对于过去,人们总爱说的一句话是——历史是长河(History is a river)。河流源自上古千万年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知识的累积,社会的发展更像是树木的年轮,一代代的积淀着。David对于QWERTY的观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发:历史重要(Yes,history do matter!)这正是Dauglass North在制度变迁理论提出的思想:社会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Parth Dependent)。我们对于现代经济有限的知识,始于前辈们不倦的探索与尝试,同时,对于现实的观察,也推动了我们探索的风帆。对于“经济学帝国”的未知领域,我始终保持一颗好奇而谦卑的心。“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实际上都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为有力……”(Keynes,1935)。
“授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在大学期间获得的不仅是那些僵化的被写进书本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自己掌握了如何获取这些知识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学好经济学不仅仅是看看教科书的定理,也绝不仅仅是谈论书本的案例分析,“一个好的经济学家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三方面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许成钢)一言以蔽之,就是必须要有“经济学悟性”,这种悟性,源自对现实的观察,对问题的思考,对理论的反思。科斯教授对《企业的性质》的假想,正是在其对欧美工厂企业的长期观察中形成的。在大学期间,我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简单答案,而是结合自己在企业实习的经历,通过这种理论假设与案例实践,从而加深了对现代经济的认识与理解。
比如,我常常对于制度安排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感兴趣,但标准的教科书对于企业的“黑箱子式”(black-boxism)的简单假设,将这样一个复杂而运转有序的组织形态简单的抽象为一个生产函数,我觉得这种“奥卡姆剃刀”的做法,就像倒洗澡水也把孩子给倒掉,为了分析的方便而将企业制度与组织结构抽离走,扭曲了对企业的认识,也没提供一种对制度进行分析的范式。现代制度经济学(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NIE)正是基于对制度重要性的强调,通过引入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替代“理性经济人”(individual economic unit),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在本科期间,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我认识到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①.视角(perspective)、②.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③.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这三个部分”(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2002)。
(1)夯实的经济学基础:如宏微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对于基本概念与理论的把握,才能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2)扎实的数学工具基础:数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其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对经济理论进行数学建模和对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分析方法”(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6)。因此,我在平时借阅相关的高等数学书籍,如线性代数,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3)广泛涉猎综合知识:“优秀的经济学家应同时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凯恩斯)。如果你仅仅是一位经济学家,那么,哈耶克说,你不会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家。山东大学拥有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氛围,这是我能够广泛涉猎多门学科知识的重要来源。在本科期间,我多次参加一些学术性的讲座,参与高年级研究生的一些读书会或讨论会,这些经历使我具备一个较为广阔的视野。
已经掌握的知识使我受益,而那些依然炫耀在头顶的未知的光芒更令我向往。我希望在今后能够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下面是我对未来理论研究的大体框架:
(1)、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研究的一种基本数量分析方法,在建立经济理论及检验理论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在上述的一个例子中,我提到现代经济学界对于制度的重要性都有普遍的认同,也形成了制度经济学的库恩式分析范式——交易费用。但如何对交易费用进行测量,如何对制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层面的分析,这个目前尚是空缺。我的研究兴趣在于,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参数变量,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从而为制度分析提供计量方法。这是在宏观比较制度分析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即利用与交易费用相对应的解释变量来比较不同制度安排。
(2)、正如上文所述,现代经济学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而主流经济学目前对人类行为的严格假定使我们远不能解释一些“人类行为”:如在金融市场表现出来的大量羊群现象(herding)而脱离完全理性;人们普遍表现损失厌恶的倾向而不是边际规律;人们对于小概率事件的夸大倾向等。来自实验经济学的大量数据向主流经济学理论模型提出挑战,而作为检验理论的一般工具,计量经济学如何就“解读”这些“实验数据”。特别的,在行为经济学(The Behavioral Economics)将心理实验与经济学理论结合,计量经济学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这也是我关注的另外一个学术研究方向。
经济学以其迷人的魅力与朦胧的神秘让我如痴如醉,它既融汇了政治学家的热情与谨慎,又饱含着物理学家的冷静与理性。正如Garry Becker说的,“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现代经济学就是研究在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条件下如何公平而有效的配置有限资源(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6)。更为一般的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钱颖一,2002)正是经济学提供的这种分析方法与角度,吸引着我,使我能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得到问题的结论。对于现实生活充满的好奇,对于经济学所能提供分析范式与理解工具,是我决定继续在这个“社会科学的皇冠”上沿寻前人的足迹,继续为其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