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f曲线外凸的原因,高老的书上的解释是物品的边际转换率递增,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原因.
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好理解.
但是我在帕金微观经济学学习指南上看到的解释是这样的:
因为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物品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也会增加.换言之,
即是一种资源如果适于生产某种物品甲,而不生产物品乙.
那么如果用这种资源来增加生产物品乙,那么生产乙的机会成本就会增加.
两种解释有区别吗?我觉得帕的解释有点牵强.
请指教.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一个生产者在生产甲乙两种产品
它有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资源,如果我把过多资源投资到生产乙产品
甲产品的生产就存在问题,也许本来只要一点点资源就可以生产甲了的
但是由于生产乙的缘故生产不了甲了,因而机会成本大大增加。
绕来绕去感觉说的还是不太清楚
LZ自己再 看看吧
这种解释更恰当一些。“生产可能性边界”一般描述的是“多要素-多产出”型技术。对于“多要素-单产出”型技术,可以由生产函数与要素需求集(即生产函数的上截集)两种等价的方式描述。
关于技术的最一般描述是“生产可能集”(所有技术上可能的要素-产出组合)。在只有两种产出的二维空间上,生产可能集的“边界”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其他维度的要素及产出被视作外生给定,所谓“资源既定”)。
生产可能性边界“外凸”,本质上源于生产可能集凸性的假定。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边际生产力递减”并不足以刻画生产可能性边界“外凸”。因为,首先,边际生产力这类东西一般只描述“多要素-单产出”型技术;其次,它只刻画了沿坐标轴变化的情况,而没有对任意方向的变化情况做出说明。
难道外凸只是个假定
varian的现代观点上说的是技术的转换,使得边际转换率递减啊
“边际转换率递减”不是假定吗?
如何更一般地表述“边际转换率递减”呢?
varian现代观点上是通过技术转换实现的
从最基本的假定是假设有两种技术,都可以生产两种产品,但分别在这两种产品有比较优势,在生产一种产品时,先选有比较优势的技术生产,再用次比较优势的生产,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分为两段,且外凸
当技术的种类不断上升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越来越接近严格外凸
这些不都是“假定”吗?如何更一般地表述这些“比较优势”呢?
如果技术不是凸的,则有可能出现“角点解”,国际贸易理论经常还用到这种“怪怪的”生产可能集。
两种说法本质上是一样的.
如果设MRT为产品X对Y的边际转换率,右突就等价于MRT递增.现只要来证明边际报酬递减造成MRT递增就可以了.考虑两要素情况,这里所指的边际报酬就是把(L+K)看成综合要素的边际报酬 ,.
MRT=[dY/dX]=[dY/d(L+K)*d(L+K)/dX]=[dY/d(L+K)/dX/d(L+K)], [ ]为绝对值.
由此式可看出随着X的增加Y的减少, dY/d(L+K) ,增加而dX/d(L+K)减少, 总体使MRT增加.
而这里也指出了机会成本递增的根本原因.
边际报酬是用dY/d(L+K)定义的?“边际”的意义何在?“综合要素”的“边际”含义是什么?
PPT两个端点的连线表示的是生产成本,PPT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是边际转换率,这两条线的斜率有何关系?如何将连接两个端点的生产成本线向右平移,直到与PPT曲线相切,那么,这条经过平移得到的直线又表示什么呢?
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某中东西生产的越多,那么等量增加生产的机会成本就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