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面这个帖子,发现很多同学对专业硕士和传统硕士的区别不太明白,大家来一起讨论讨论。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843243-1-1.html
上面那个帖子很多回帖的人认为教育权威疯了,搞专业硕士会毁了教育系统。个人认为,开专业硕士是跟国外学的,是教育进步的一种表现。至于会不会被脑残的lingdao们搞的面目全非,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专业硕士重实践,是为了就业而准备的。专业硕士项目一般会请一些学术方面有成就的教授来教课,也会请一些在公司里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人来教课。专业硕士注重实用性,而不是学术创新,一般会要求实习。传统硕士重学术,是为做研究而准备的。传统硕士项目一般只会请学术方面有成就的教授来教课,而不会请在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人来教课。如今的传统硕士基本是为读博做准备。很多学校已经变成了硕博连读。
拿香港的大学做个例子,金融的硕士分为taught program(授课项目)和research program(研究项目)。
授课项目一般招有工作经验的人,上完课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一般一两年就能毕业,完全是为了就业做准备,不要求任何的学术创新。这个项目一般脱产的和在职的都有,学位一样,不会像在大陆在职硕士低人一等。授课项目一般能提高学生找工作时的竞争力,所以不给奖学金,学费还很贵,是给商学院教授创收用的。个人认为这种授课项目就相当于大陆的专业硕士。
研究项目一般不需要工作经验,需要写论文才能毕业,完全是为了搞研究,将来读博士。这些项目因为是学术型培养,提倡学生搞理论,平时一般会做助教,而不重视校外的专业实践,所以不太受公司人士的关注,所以申请人比授课项目少很多,需要提供一定的奖学金才有人来读。个人认为这个相当于大陆的传统三年制硕士。
拿美国的大学做个例子,金融的硕士只有专业型硕士,没有搞学术的。
在美国,商学院的硕士和博士不是同一条线上的两个级别,而是完完全全的两条线:硕士是搞实践的,博士是做研究的;博士进公司
一般不会比硕士强,硕士搞学术肯定不如博士。硕士项目完全就是为了就业做准备的,一般两年,第一年暑假会让学生出去实习,方便就业。没有实习经验或者工作经验的商科硕士一般找不到(好)工作。美国前十的大牛校一般没有金融硕士,但是有金融方向的MBA,只有少数大牛校(比如MIT, Stanford)和排名30以外的学校有金融硕士。这些硕士项目是商学院老头老太太们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比如MIT的金融硕士学费7万美元一年(不知道这两年涨了没有)。相信大家都明白MBA是纯搞实践的,完全跟学术不沾边,美国的商科硕士也一样。总而言之,美国没有搞学术的商科硕士(专业包括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保险或者房地产管理等等)。本科毕业如果想搞研究可以直接申请博士。美国的商科博士大部分都是纯学术的(Doctor of Philosophy in Management Science),也有少数实践型博士(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但是,美国的经济学硕士有很多就是搞学术的。经济学系一般在文理学院而不是商学院。经济系硕士一般第一年纯上课,年末考综合考试(宏观、微观、计量),考过了就能当博士做研究了。
为什么要把实践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分开?
理由很简单,一个会计硕士如果不会做账不会分析财务报表,大概没有公司会招;一个会计博士不会做账不会分析财务报表,完完全全不影响做研究。同样,一个实践型金融硕士如果没去实习过,不会估值,大概没有公司会要;如果他会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或者数值分析方法,公司里一般也不需要(金融工程硕士除外)。但是一个学术型金融硕士没实习过或者不会估值,并不影响他做研究;如果学术型硕士在数学统计计量等方面不行的话,一般都会影响做研究,最起码会有90%的论文看不懂。从这点上来讲,公司更喜欢能把日常的事情做好的硕士而不是强调创新或者喜欢YY的博士。
同一个学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太可能同时在学术方面和实践方面都有竞争力(少数智商超群的大牛估计可以,异点总是存在的)。以前中国的教育水平发展低,所以没有把这两者分开。现在要和国际先进教育方式接轨了,所以要分开。专业硕士培养就业人才,进公司;传统硕士培养未来的学术人才,考博士。在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硕士发文章完全就是个笑话。
两种硕士分开了,本科生考研之前就要先想好自己将来想博士还是工作。将来可能就跟国外一样了,想读博就上传统硕士,国家给你交学费;想工作就上专业硕士,自己掏高价学费。
以上文字主要是给本科生扫盲,过来人可以一笑了之;
以上文字纯属个人意淫,不代表权威,不代表中国高校现状;
以上文字主要适用于商科,文、理、工科的情况和商科很不同,不在这个话题的讨论范围;
欢迎更了解情况的人补充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