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回顾
(1)市场经济的演变和发展
市场经济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是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市场经济,在长期的制度演变中,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当时的社会基本情况建立了不同的市场经济的模式。市场经济的演变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在经历了15—17世纪资本的原始积累,国家干预重商主义后,西方世界进入了私有制市场经济时期。1640—1870年间就属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为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的爆发使工业资本登上了经济舞台,在此推动下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分工加强,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在此生产力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的控制日益削弱,在强大的推动力下要求开放市场,开展自由贸易。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从理论上论证和阐述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学说,并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后来由瓦尔拉斯,萨伊等人发展,并由马歇尔加以完善理论的就是传统经济学的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自由市场经济有竞争性,即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企业之间展开以争夺生存权利的较量,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企业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而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自发性,资源流动性和早期市场的无限开拓性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导致咯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和垄断力量的出现。从1870—1930年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出现。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是以奥国学派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这两种经济学并称为传统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私人垄断的加剧,失业率的增高,经济萧条的频繁出现。人们开始发现了传统经济学无法运用理论来回答现实的问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而在此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旋律已经开始改变,1936年由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代表了“国家干预理论”代替了“自由市场理论”政府不在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就是凯恩斯经济理论成功运用的典范。从此市场经济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但凯恩斯主义并非万能。任何一个经济,在宏观上总需求恰好等于总供给是极其偶然的事。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都以为利息率可以均衡这二者,当宏观上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均衡时,利息率会发生变化,使总量恢复均衡。凯恩斯的主要贡献就是打破了这个传统认识,他发现利息率不足以平衡储蓄和投资,因此宏观上总供给和总需求未必能自动达到均衡,换句话讲,并没有一个经济因素有足够大的力量足以恢复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他提出用外生的(非经济运行自身的力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恢复宏观上的不均衡。)(摘要:四川省情,2005版第一期)
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向市场经济提出了新问题,市场经济该何去何从?市场经济在探索中前景怎样?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将面临怎样的困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道路曲折而漫长,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如同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其初期都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978年后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而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存在着“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转轨方式,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经济转轨。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起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回顾。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失误分析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上的经济体制,且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的自由是市场经济的主角。而在1978年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政策。这以决定开始撼动了计划经济在中国经济体制中的地位,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体改目标确定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实际上已经跨越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指出了"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概念,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目标逐步显现;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制度政策的目标。制度政策目标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十几年的渐进过程。
在我国实行的渐进式转轨过程中,为了缓解改革开放之初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实行价格双轨制,这以决定存在着巨大的弊端,虽然刺激短线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推动价格改革及整个商品市场的发育。 但这一制度推动产品成本上升;造成非规模经济的企业过量增加。还导致了这一时期“黑市交易”的泛滥。价格壁垒是市场经济的克星,没有价格的自由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实行价格双轨制根本上没有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还从另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其次,价格闯关的失败,标志着自由化和私有化程度缺乏,企业对价格的反应滞后,消费的反应是瞬时的,而生产的反应具有周期性,自由化和私有化程度不够,市场经济发育畸形。
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原有的计划经济实力强对计划经济有抵抗性
(2)政府的行为干预导致市场经济的发展畸形
(3)市场经济的法制不够健全
(4)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缺乏市场主体活力
引用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在新中国建立后根植于国民经济的沃土里,在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一般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迫使私有阶级改造,但在完成改造后没有及时取消,而是以计划经济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工业化进程中,计划经济在较短的时间积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在物资条件急剧短缺的情况下统一分配,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计划经济的“粉丝”。因为这些原因计划经济有较强的抵抗性,其次,我国的国家干预使市场经济发展完全畸形,计划市场结合的情况下,放开了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使市场内的部分商品价格开始猛涨,在此影响下,引发了一系列的抢购风,因为消费者对价格预期的反应总是以正相关为主。从而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在一些激进式改造的国家,在使用“休克疗法”后,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了缓解,市场经济转向正轨,也就是自由化程度加深,市场就发挥出了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真正意义上市场经济得以建立。但这种方式伴随着国家的动乱,社会的不安定。在一个人口近占世界1/5国家,这样的改革方式是及其危险的,因此中国的经济转轨采取了渐进式。渐进式转轨分步到位导致转轨时间过长,至今处于攻坚阶段,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任然为改变。因此市场经济发展畸形。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不够健全。特别是在市场的准入体系上,市场准入的规则不完善,一是在其中存在歧视性标准,准入不公平突出。如在电力、通讯部门尤为明显。二是政府的滥用权利和执法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地方保护主义、执法权配置不当,都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2所有者权益保障存在诸多问题,恶性竞争普遍存在。无法真正的保证到每一个所有者的利益。企业滥用市场的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的保护,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公共服务的滞后,社会中介的不发达,未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等这些都使所有者权益受到威胁。3相关的配套服务制度不健全,比如我国的会计准则、金融体制、信息化水平、金融监管体系等发展滞后等等。这些都归功于法律制度的缺失。4,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市场主体缺乏活力。众所周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备的组织制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而产权明晰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探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果:
(1)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形成
(2)要素市场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3)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进一步完善,为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基础
(4)市场的竞争度和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以上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取得的新成就:在完善市场经济,解决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关于计划经济的顽固性和抵抗性,建立广泛的商品市场,放松市场准入体系,加强市场主体的市场化改革:针对政府的干预,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发展史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史,政府和市场哪个发挥更大的作用,决定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充分度,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身份,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法制健全是守夜人的武器,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针对垄断,不当竞争的《反垄断法》和《反不当竞争法》应运而生,这是完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范例。
当然,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市场经济有很强的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客观上要求政府要对这些缺点进行纠正,于是引出了政府不仅仅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还必须要抑制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这就是“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不能有效的解决经济总量平衡的问题
(2)不能有效解决外部不经济的问题
(3)市场无法消除垄断
(4)市场不能自动实现社会公平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调节市场经济的缺陷,达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提高就业、收支平衡的目标,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2003年我国商品市场专业化经营特点突出,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日趋规范化,市场结构日趋合理,市场主体不断成熟,市场辐射范围逐步扩大,市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