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7-2 18:14:46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7-2 13:02
25# 王志成2010
要是承认“社会必要劳动”和“社会必要需求都是现实的、可行的计量方法,就可以结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来确定价格!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339&page=3&from^^uid=1123236

“社会必要劳动”和“社会必要需求”——的确都是现实而可行的计价方式!不仅如此,它们甚至无须结合,就可以单独建立起自己的社会价格体系,并且彼此完全相等。
正如前面所述:由于边际劳动=社会必要劳动=【个体劳动】=社会必要需求=边际效用;所以从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出发,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此,如果选择从“社会必要需求”出发,那唯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个“社会必要需求”的一定量,归根到底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一个是科学分析,适用于需求弹性小的物品:比如,科学饮食讲到很多这类问题,多了或少了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一个是市场统计,适用于需求弹性小的物品;这有明显的时代性,还有个发展过程。

总之,只要承认社会必要需求,我们就可以在定量上建立各种物品的需求函数。既可信,也有指导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21:22: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11:37:30
30# 王志成2010
正因为生产条件有趋同的趋势,所以用“个体劳动”还是企业劳动(可看成是个体的集合)都能代表某种产品的生产情况,在数据上不会不同。
比如,一个人每小时生产一双鞋,实际上就是企业内每个人每小时生产一双鞋。
而用“个体劳动”,会被误认为是个体的简单生产,没有体现出分工协作的情况。要知道,现在的很多生产远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339&page=3&from^^uid=1123236

用个体劳动时间还是用企业(集中)劳动时间来衡量产品价格,在数据上会有很大不同。
例如用(四倍率的)企业劳动来衡量,你的这双布鞋=1小时〈集中〉劳动=1(单)元劳动价格;并且其中看不出劳动报酬和企业利润的分割比例。
而如果用个体劳动来衡量,则这双布鞋=4小时〈个体〉劳动=4(单)元劳动价格;并且其中1(单)元价格是劳动报酬,3(单)元价格是企业利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12:33:20
30# 王志成2010
我谈谈我的看法。
比如,有a、b两个同样的鞋厂,都是平均每人一小时做一双鞋。再假设,鞋一样,都是每双10元,其利润利率也相同()也可假设都为零)。现在a鞋厂引进了新技术和设备等,总之,一小时做两双鞋。
因为,在信息并非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很多东西的市场价格都有惯性的特征。所以,a鞋厂在新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做出的同样的鞋在第二天没有理由不能还卖10元一双。但是,经验会告诉a厂,其销量不会增加,也将保持原状。
为此,a厂会面临两种选择:裁人,或降价促销。要是每做一双鞋所增加的成本与两双鞋在降价一定幅度后的总利润相比是合算的,a厂就会选择适当降价促销。这与裁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有可能增加利润——只要新技术和设备的成本不过高。
比如,降价到每双9.5元。这时,a厂的销量无疑会增加。
与此同时,b厂的销量就可想而知了,必然不断下降。为此,b厂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势必也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并把价格定得比每双9.5元还要低一点。
由此不难看出,只要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其鞋价会自动回到所说的价值处。只是,这要有一个过程,利润就是打这种价格时间差得来的。由此也不难推论:利润率是波动变化的,绝不会趋同于某一大于零的平均值。倒是,企业不思进取,其利润率很快就会变成零甚至为负。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339&page=3&from^^uid=1123236

我认为应该摈弃认为生产率提高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的错误见解!
假定你说的b是诺基亚手机厂,a是苹果手机厂。后者引进新技术和设备使生产率提高一倍;但产品价格不会降低一半,反而会因为技术优势而有所增加。——并且其销量也会与日俱增。
……倘若诺基亚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它也必然会遵循同样的道路。
降价促销的事情是有的,但那主要是针对已被边缘化的产品;而对于主流产品来说,它则属于应被制止的“恶性竞争”之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13:38:53
31# 王志成2010
一个是科学分析,适用于需求弹性小的物品:比如,科学饮食讲到很多这类问题,多了或少了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一个是市场统计,适用于需求弹性小的物品;这有明显的时代性,还有个发展过程。
总之,只要承认社会必要需求,我们就可以在定量上建立各种物品的需求函数。既可信,也有指导作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339&page=4&from^^uid=1123236

随着本区坛友的共同努力,我觉得现在应该可以归纳出如下共识:
1 所谓价值(价格)原理,讲的就是——基本的计价单位。
2 综合起来讲:可以成为基本计价单位的,大体有五个因素——“边际劳动”、“社会必要劳动”、“个体劳动”、“社会必要需求”、和“边际效用”。
3 由于这五个因素所分别建立起来的社会价格体系,彼此大同小异,所以应该可以确定:“边际劳动”=“社会必要劳动”=“个体劳动”=“社会必要需求”=“边际效用”。
……所以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如何选择最佳方案了!

王兄选择“社会必要需求”为最佳方案,royan兄选择“边际效用”为最佳方案,赫赫铭儿选择“个体”劳动为最佳方案,马经派选择“社会必要劳动”为最佳方案,古典边际派选择“边际劳动”为最佳方案,如此等等。……大家努力啊!
但我个人认为:人的“需求”和“欲望”总是无限的;所以如果这里始终要有“必要”和“边际”的限制,那这个限制一定是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17:48:33
别的不多争了,试分析一下,为什么:人的“需求”和“欲望”总是无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18:24:2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2 17:08


“必要”是指“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意思,
不同的人对于“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赋予了不同的内容。要有一个统一的“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标准是否可能?
再,对于毒品等非“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物品,其价格如何解释?还是放弃对这些商品的价格研究?
再,即便放弃,那么通行于“必要品”和“非比要品”中共同的形成的价格的规律不是更有一般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20:38:2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3 17:48
别的不多争了,试分析一下,为什么:人的“需求”和“欲望”总是无限的?
      这个说法有误。
      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有限的。如,家里有一台电视,可能有的家庭还想要第二台,但第三台就已经基本上没有这个需求了。当然,第四台或第五台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累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4 09:48:31
ruoyan 发表于 2010-7-3 18:2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2 17:08


“必要”是指“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意思,
不同的人对于“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赋予了不同的内容。要有一个统一的“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标准是否可能?
再,对于毒品等非“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物品,其价格如何解释?还是放弃对这些商品的价格研究?
再,即便放弃,那么通行于“必要品”和“非比要品”中共同的形成的价格的规律不是更有一般性?
考察一个地区多数人的情况,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偏好具有社会趋同性。因此,这里“不同的人”就仅是一个偏差的问题了,“一个统一的‘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标准”是可行的。

只要认可这一点,“必要品”就能代表一个人对各种物品的需求情况,也就不存在“非比要品”的问题。于是,“形成的价格的规律”是惟一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4 10:32:19
36# 王志成2010
别的不多争了,试分析一下,为什么:人的“需求”和“欲望”总是无限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339&page=4

真的很抱歉!还没有充分了解“社会必要需求”的科学内涵,就主观主义地大发议论。……多亏王兄海量大度。
我之所以说“人的需求和欲望总是无限的”,主要是因为我自己就有太多的需求和欲望,却连其中百分之一都实现不了;所以很难相信价格是由需求和欲望确定的。
但王兄现在说的是——“社会必要需求”,那就应该是另外一回事了;还需静待进一步的阐述才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4 10:51:01
38# 够不理
   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有限的。如,家里有一台电视,可能有的家庭还想要第二台,但第三台就已经基本上没有这个需求了。当然,第四台或第五台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累赘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339&page=4&from^^uid=1123236

家里有一台12吋黑白电视,后来又买一台21吋彩电,后来又买一台40吋液晶,后来又买一台50吋LED……
家里有一台386,后来又买一台486,后来又买一台586、奔腾Ⅰ、奔腾Ⅱ、XP、vsta、W7……
如此等等……您认为这是累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4 12:10:2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4 09:48


考察一个地区多数人的情况,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偏好具有社会趋同性。因此,这里“不同的人”就仅是一个偏差的问题了,“一个统一的‘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标准”是可行的。

只要认可这一点,“必要品”就能代表一个人对各种物品的需求情况,也就不存在“非比要品”的问题。于是,“形成的价格的规律”是惟一的。
要是这个涵义,莫如称为“社会共同需(要)求”了,既承认每一个人需要有别,又表明只关注“共同”部分。伊斯兰与基督在肉食偏好上没有趋同性,在各自内部有趋同性;而在水的需要上两群体间是趋同的。
但是这样研究的一切结论,也只对“趋同商品”有效,或在趋同偏好的群体内有效。
但是只要还存在不趋同的正常的消费品,则以此为基础的研究结果恐怕不能说是唯一的“形成价格的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4 12:54:22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7-4 10:32
36# 王志成2010
别的不多争了,试分析一下,为什么:人的“需求”和“欲望”总是无限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339&page=4

真的很抱歉!还没有充分了解“社会必要需求”的科学内涵,就主观主义地大发议论。……多亏王兄海量大度。
我之所以说“人的需求和欲望总是无限的”,主要是因为我自己就有太多的需求和欲望,却连其中百分之一都实现不了;所以很难相信价格是由需求和欲望确定的。
但王兄现在说的是——“社会必要需求”,那就应该是另外一回事了;还需静待进一步的阐述才是。
“我自己就有太多的需求和欲望”,这显然把时间抽象掉了。或者说,没有考虑时间的基准的问题。

比如,冰激凌让你随便拿(只自己使用),你顶多吃一肚子外加把冰箱装满。
大米让你随便拿,你会考虑大米放几年不会变质;要是两三年没问题,那就是两三年的使用量。

其实,你说的“需求和欲望”,是想得到更多财产的意思(货币是最好的代表),这更多的是出于生活保障的目的而不是社会必要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4 13:07:14
ruoyan 发表于 2010-7-4 12:1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4 09:48


考察一个地区多数人的情况,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偏好具有社会趋同性。因此,这里“不同的人”就仅是一个偏差的问题了,“一个统一的‘ 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标准”是可行的。

只要认可这一点,“必要品”就能代表一个人对各种物品的需求情况,也就不存在“非比要品”的问题。于是,“形成的价格的规律”是惟一的。
要是这个涵义,莫如称为“社会共同需(要)求”了,既承认每一个人需要有别,又表明只关注“共同”部分。伊斯兰与基督在肉食偏好上没有趋同性,在各自内部有趋同性;而在水的需要上两群体间是趋同的。
但是这样研究的一切结论,也只对“趋同商品”有效,或在趋同偏好的群体内有效。
但是只要还存在不趋同的正常的消费品,则以此为基础的研究结果恐怕不能说是唯一的“形成价格的规律”。
不知这样解释是否可以,某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消费某种东西,因此也就不会生产,这就没有价格问题也就不必思考了。

生产的社会意义在于满足人的需求,所以要关注有那些需求的人的问题。

从统计的角度不难发现,四川人普遍都吃辣椒,少数人不吃不会影响社会必要需求(影响极小可忽略),问题就在于辣椒的社会必要需求是多少了。

概括地说,社会必要需求是多数人的需求情况,是有统计范围限制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4 13:18:09
值得再研究研究 切磋切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4 15:39: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5 00:24:55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7-4 10:51
38# 够不理
   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有限的。如,家里有一台电视,可能有的家庭还想要第二台,但第三台就已经基本上没有这个需求了。当然,第四台或第五台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累赘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339&page=4&from^^uid=1123236

家里有一台12吋黑白电视,后来又买一台21吋彩电,后来又买一台40吋液晶,后来又买一台50吋LED……
家里有一台386,后来又买一台486,后来又买一台586、奔腾Ⅰ、奔腾Ⅱ、XP、vsta、W7……
如此等等……您认为这是累赘吗?
      现在市场上光液晶就有不下几十个品种,有的人只对32寸的有欲望,有的人对50寸的有欲望。这说明人的需求和欲望有限的。在去买液晶的那些人,面对从小到大的液晶品种,去买高端品种的人并不占多数。
      对微机的解释也是一样的。
      累赘是欲望的另一个表现。欲望有需求满足的一面,也有反需求(累赘)的一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7 12:20:13
这是我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会必要需求,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7 13:28:53
48# 王志成2010
一个新概念:社会必要需求
我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339&page=5&from^^uid=1123236

王兄的“社会必要需求”,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ruoyan的“边际效用”,边际学派的“边际劳动”,以及赫赫铭儿的“个体劳动”——尽管它们的内容大不相同。
但由于都是测定价格的基本单元,并且实际的数值最终可以相等;所以作为社会的价格单元都是实际可行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所有这些价格单元都能够统一到“个体劳动”的轨道上来——毕竟“它”离亚当斯密最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8 03:17:34
(1)吴本龙先生的其中一个观点认为:“价值起源的研究必须符合“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的原则”。   

为此,吴本龙先生进一步解释道:“分工引起交换,交换需要合理。在交换行为产生的初期,产品交换者的利益仅仅表现为产品包含的人力劳动量。产品交换者的利益仅仅表现为产品耗费的劳动量,不能包含任何自然资源的耗费。”

这一点,吴先生分析得基本正确。首先价值形态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其次,价值的产生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最后,价值的实质是双方遵守公正原则,交换中互不无偿占有对方的利益。

但我有些个人看法,就是:第一,交换行为背后,到底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在部落内部范围内,土地公有制度的基础上存在不存在“产品交换”?尽管吴先生认为,产品交换不同于商品交换,但是从吴先生的行文中,我还是看到产品交换通行的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尽管没有涉及“价值”二字,但是还是体味出双方在产品交换中所反映出的那种“斤斤计较”的私有意识。第三,早期的产品(商品)交换并不相等,甚至连物品的品质、品质及数量都不加以区别,几乎没有形成物与物互换的“相等”概念,而是“各尽所有、各取所需”!

(2)吴本龙先生其中一个观点认为:“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都含有成本。但是,在货币刚刚诞生的时候,商品还不可能含有成本。因为成本是由价格计量的,价格又是随着货币的产生而出现的;没有货币就不可能有价格,没有价格便没有成本。因此,在货币刚刚诞生的时候,商品的价格还不可能含有成本。”      

其实,在货币刚刚诞生的时候,商品还是含有成本的。在双方所交换商品的价值均没有表现第三人的身上(注所谓“第三人”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形式”被固定下来的“货币形态”。)之前,商品含有“成本”并不是以“价格单位”计量的那个成本概念,而是“社会必要需求”。人们为何要进行物品 的交换,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所导致的。其实,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私有制出现的后果是使得人们劳动原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劳动,被分割成分散的、无序的、隔绝的私人劳动。任何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私人劳动成果,才能从别人那里交换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一经济现象反映的是:第一,人们通过商品交换才能现实地将“被分割成分散的、无序的、隔绝的私人劳动”相互了解起来,才能真正认清他人的私人劳动与自己的私人劳动都属于社会劳动,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人们通过商品交换才能现实地反映出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的量上的比例关系;第三,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的量上的比例关系的相对变化,现实地认识到整个社会劳动总量在“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量”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最终引发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必要需求”——它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劳动力总量的分配比例出现了相应地调整。当然,社会必要需求不仅调整着社会劳动力总量的分配比例,而且还调整着自然资源及其社会各种不同资源的分配比例。所以,社会必要需求是一个总量概念。一个是社会必要需求,一个是社会有效供给,另一个社会劳动量,还有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六大要素。这些因素,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那一种经济形态,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都是构成“成本”的要素。即便没有商品和货币条件下,它们仍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它们各自应有的功能和职能。因为它们构成了社会经济规律的实质性内容,具有客观性。

(3)吴本龙先生其中一个观点认为:“价值演化论以'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作为研究经济学的开端,解决了劳动价值论的矛盾。”同时,“货币的供给形式与产品交换原则共同决定了价值的计算方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货币的供给形式与产品交换原则几经变化,因此,价值的决定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从而演绎出价值进化的历史。”价值演化论还认为:“其实,现代社会的价值也是产品在严格遵守交换原则的条件下换回来的货币数量。”详见吴本龙《价值的起源及其演变》第五章“价值的定义与存在的条件。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511093-1-1.html

其实,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小孩子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比例分配劳动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 如果,在这里我们将劳动视为一种由此达彼的一种手段或桥梁的话,那么将社会劳动总量抽象掉,则就剩下二种东西:其一是“人们要想得的产品量”——且这种产品量应与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其二是“各种不同的需要量”。显然,现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必要性需求,才随后有应与“这一各种不同”相适应的产品量。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既然是一个客观规律,那么,社会劳动总量的分配比例只能去适应它,而不能倒过来,让这一规律去适应社会劳动总量的分配比例。我们以前曾经做过这样的“傻事”。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还特意讲到:“庸俗经济学家根本想不到,实际的日常的交换关系和价值量是不能直接等同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合理的东西和自然必需的东西都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而实现。”

关键就在于此:“实际的日常的交换关系和价值量是不能直接等同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例如,在原始社会公有制条件下,对生产自始存在着有意识的社会调节。那时的人们不是为了节省劳动,才采取与其他原始氏族或原始部落进行商品交换这一方式。而是出于“生产自始存在着有意识的社会调节”,才采取与其他原始氏族或原始部落进行商品交换的。所谓“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就是根据社会必要需求的变化情况,随时进行生产调整,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注:某一种物品生产量和储备量都过剩,已超过了届时的社会必要需求的限度,而另外一种物品因天灾等不可抗拒力而出现短缺....。)以与其他原始氏族或原始部落进行商品交换这一现实形式,作为生产性不足的一种补充。惟有在私有制出现后,人们的劳动形式已“被分割成分散的、无序的、隔绝的私人劳动”;在这一私有制条件下,“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就再也不可能直观地表现出来了,但却始终存在于人们日常交换关系的背后,起着客观作用,并通过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量的比例变化,引到人们调整着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生产就意味着另一人的需求;同理,一个人的需求就意味着另一人的生产。一个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则就意味着它实现了社会生产,也就同时是说它已具有了内在价值——具有了社会购买力或消费能力;一个产品具有价值,则就意味着它满足了社会需求,也就是说它已具有了外在价值——具有了社会财富或交换能力。

那么,就有一疑问,马克思既然知晓这一点,为什么他不讲出来呢?

我认为,这一点就与马克思本人的剩余价值论相关联了。因为,既然都知道了“社会必要需求是价值的渊源”,那么请问:“劳动力商品的耗费是剩余价值的渊源”这一观点,将放在哪一个位置好呢?至少,我们可以明了:利润不一定非得与剩余价值生产相关联;还有可能与社会必要需求相关联。在“社会必要需求”范畴基础上。企业的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斗争性质,也有他们的“同一性”——即它们二者的根本利益可能是一致的。因为,社会必要需求也可能为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同时带来预期的利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8 03:37:46
附注:

“社会必要需求”可以解释古典政治经济学及马克思所述的其中一个例子中的缺憾。他说,钻石毫无用途,而水则用途极大,为什么钻石价值高而水的价值低呢?马克思说,因为钻石耗费了人的劳动量较大,而水则耗费人的劳动量较小。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毫无用途的钻石非要人们耗费如此大的劳动量呢?马克思没有进一步解释。但是,引入“社会必要需求”就可以解释清楚这一点:因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实现的消费量和购买力,为此,适应了人们在社会需求上对钻石的渴求,也就是说人们情愿以较大的消费量或购买力来取得它,为此人们在钻石上花费较大劳动量——作为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否则,人们至今仍不明白,为什么在看起来毫无用途的钻石身上,要耗费如此多的人的劳动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8 12:12:27
社会必要需求这一概念与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发现的“萨伊定律”不同之处在于: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创造它本身的需求”;而社会必要需求则是指:“受社会意识调节的社会供给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种关系它表现为各种不同产品的量上的比例关系,所反映的各种资源相互配置的比例关系。而在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体现为个人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资源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显然,萨伊看到了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社会供给的内核就是社会需求,是社会需求的现实地体现与反映;惟有满足于社会需要即社会需求的东西,才能够作为“产品价值构成的一部分”进入社会生产过程,才能被社会承认为“生产要素”。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萨伊定律破产了。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有效需求”这一概念。他认为,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其主体不是萨伊认为的二个主体人即家庭(包括消费者个人)和企业;应当还包括第三人即**。需求的重要性大于供给的重要性。需求不足时,需要**的“有形之手”加以调节,这一调节也是社会意识对价值规律的一种自我把握和自我认知。

社会必要需求既然与社会有效供给相互对应,那么它们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即“这种按比例分配资源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也就可以不用借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来间接地说明,而完全可以以一种直截了当的形式来加以说明——基础价格来说明。所谓基础价格就是指产品尚未进入市场的价格,即生产该产品所耗费的各项要素价格的之和——生产成本。

那么,社会必要需求的“基础价格”临界点到底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社会必要需求量总是与某一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社会有效供给量相关联——也必然与一定的货币量相关联。用“均衡”?用“边际”?用“平均”?还是用“有效”?我不清楚。但我知道,粮食作为人的生活和生产必需品,其中一部分用于满足人食用,另一部分用于下次的播种,还有一部分可以用于酿酒、还有一部分用于精饲料....。也就是说,食用、种子、发酵、饲料等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定要合理恰当地进行配置。这种比例关系反映在商品交换形态中“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这是因为,满足人类需求所依赖的生产要素量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不可能是无限的,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人们尽可能地对现存或现有的资源加以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价值关系。资源配置的越合理越恰当,则不必要的资源耗费就越少,社会生产所形成的有效供给量也就越多,则是该产品的劳动生产力越高,该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也就越大,其交换价值量或购买能力(注: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也就越大。

这就解释了马克思的一个推理悖论。即然,使用价值总量的增减与其价值量变化无关联,仅与该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形成反比关系,那么为什么社会价值总量会随着使用价值总量的增长而始终保持二者在总量上的相互一致呢?这就因为,产品的内在价值是由其市场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二者关系之间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并不是由单一劳动量所决定的。由于产品的内在价值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资源之间相互配置的比例关系,社会意识既可以通过社会劳动量的分配比例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资源的分配比例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这就要看,确认需要进行调节的要素——它(要素)到底应该是那一个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8 14:55:20
附注:

在社会必要需求的硬约束条件下,社会劳动在各种不同的产品量之间流动,以期达到调节资源分配的杠杆作用,促使社会供给的各种不同的资源量之间形成平衡或均衡状态;反过来说,若社会供给的各种不同的资源量之间形成了相对平衡或均衡状态,则社会劳动就此不在各种不同的产品量之间流动了。所以,社会必要需求反映的是社会一种正常状态下的市场经济条件。在这一条件下,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形成相对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达到社会意识所预期的生产供给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理想状态,此时的社会意识的调节作用就会暂时停止。由此可见,决定社会劳动分配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是否恰当,并不归结于劳动本身的性质和内容,而是社会劳动背后存在着一股社会的客观力量——即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是何等精明的人,他早已看到这一点,可他就是不说破!马克思身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误将劳动当做价值的唯一,且将劳动价值论孤立起来看待,并奉为圭臬。所以他们在论述价值范畴时,文章之中总是前一个劳动,后一个劳动,左一个劳动,右一个劳动.....,殊不知,社会劳动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调节手段经济和杠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和行动,并通过私人劳动产品之间形成的交换价值形态,现实地调整着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市场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劳动为什么会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产品之间频频流动,最终又会相对静止下来,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产品之中形成暂时的凝固状态,而表现为劳动力耗费形成社会产品之中价值量的一个要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8 17:45:10
我为什么说马克思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呢?因为,马克思本人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他虽然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xiaxt 注:这其中包含着社会生产与社会必要需求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及相互平衡状态),制造某一个使用价值中以平均劳动强度和平均劳动熟练程度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但是,他十分清醒地知道,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决定某一种商品价值量的唯一源泉或唯一尺度。

他指出:“一种特殊的劳动操作,昨天还是同一个商品生产者许多职能中的一种职能,今天就可能脱离这种联系,独立起来,从而把它的局部产品当作独立商品送到市场上去。.........某种产品今天满足一种社会需要,明天就可能全部地或部分地被一种类似的产品排挤掉。即使某种劳动,例如我们这位织麻布者的劳动,是社会分工的特许的一部分,这也决不能保证他的20码麻布就有使用价值。社会对麻布的需要,象对其他各种东西的需要一样,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假定他耗费在他的产品上的只是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价格只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名称。但是,织麻布业的以往可靠的生产条件,没有经过我们这位织麻布者的许可而在他的背后发生了变化。同样多的劳动时间,昨天还确实是生产一码麻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今天就不是了。货币所有者会非常热心地用我们这位朋友的各个竞争者定出的价格来说明这一点。真是不幸,世上竟有很多织麻布者。最后,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象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象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在市场上,全部麻布只是当作一个商品,每一块麻布只是当作这个商品的相应部分。事实上,每一码的价值也只是同种人类劳动的同一的社会规定的量的化身。”

昨天的一种尚未取得独立形态的劳动,今天也许就在社会必要需求的变化下,取得了独立形态,成为一种可以创造财富是劳动;今天的使用价值所包含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许就在社会必要需求的变化下,明天就不是了。竟然这种情况并非是价格上下波动造成的,而是社会必要需求的发生变化所造成的。这真是不幸,世上竟有很多织麻布者!最后,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怎么办?唯一办法就是“消灭”它的多余量。即“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象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象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怎么样,诸位网友现在是否看明白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非是唯一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和唯一根据,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背后,还蕴藏着一股社会客观力量,这一社会客观力量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变化情况,以社会意识形式去裁剪每一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8 18:04:02
附注:

为什么: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唯一办法就是“消灭”它的多余量。就是因为“真是不幸,世上竟有很多织麻布者”,为了不至于发生“正象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的悲惨结局,惟有消灭这多余的产品量!这就是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这一矛盾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根本性矛盾,所以“消灭”社会产品的“多余量”的一股强大社会客观力量,并非来自于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而是来自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内部,来自于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状态!而某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仅是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外部表现。“顺其者昌、逆其者亡”。今天,你可能根本就看不上眼的废弃物,明天可能就是身价百倍的财富;今天可能价值连城的宝物,明天就可能变为人见人嫌的滞销品.....。为啥呢?就是因为:针对某一种商品而言,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对其态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天晓得是怎样一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8 22:50:42
“社会必要需求”这个概念,需要对其进一步的诠释并完善规范。
        当然更希望“社会必要需求”这个概念能借助数学工具。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下面来说一下我对“社会必要需求”概念的理解。
        其实,“社会必要需求”这个概念与“社会必要劳动”是有关联的。“社会必要需求”一定小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就是金融信贷的介入。

        一般情况下,当排除金融信贷介入情况下,因“社会必要需求”受制于“社会必要劳动”,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是平稳或波动较小的。而当大规模的金融信贷加入,致使“社会必要需求”增加时,这时“社会必要劳动”也“被”增大了。在金融信贷参与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反常的状态:“社会必要需求”有可能大于“社会必要劳动”。当信贷的规模增大到无法让社会消化,出现通货膨胀时,金融信贷规模被压缩,这时也会导致“社会必要劳动”“被”减少。于是,经济危机发生了。

        一般在金融比较发达和庞大的国家,“社会必要需求”的变化与金融参与经济的规模大小密切相关,这也导致经济运行主要取决于金融规模的变化。但由于人们在运用金融信贷时,并不能准确判断金融参与的项目能否导致“社会必要需求”的增加,会出现失误。所以,这些出现的失误导致财务坏帐,一是使后续资金无法跟上,二是最终使“社会必要需求”减少,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上面说了金融导致危机发生的两个方面。其实是一回事。只有失误的、无法真正使“社会必要需求”增加的信贷,才会导致通货膨胀。


        上面解释的不一定正确。我只是想把“社会必要需求”的概念进行实用化的运用一次。




        注意一下,上面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与马克思的解释是不一样的。由上面的解释可知,经济危机主要与金融信贷导致“社会必要需求”变化有关联,而与生产资料关联不大。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认为,引入“社会必要需求”概念有助于搞清经济危机原因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