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胜利油田的一张“名片”,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板块按照勘探开发与石油工程一体化机制,在科技上力求创新,精细经营管理,推进队伍建设,为油田增储上产以及中国石化打造上游“长板”作出了不俗成绩。 “铁军”之路
胜利油田通过实施勘探开发与石油工程一体化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精细经营管理、推进队伍建设,打造出了一支具有较高美誉度的石油工程“铁军”。
未曾见过这么多的迎春花。当长途汽车驶入东营时,我们被公路两旁大片大片黄灿灿的花丛吸引,背后的绿色松柏更加衬托出它的明艳亮丽。恍然间,让人忘记这是一座石油城,只有间或出现的“磕头机”在提醒,已经到了胜利油田的“大本营”。
这个已有四十九年历史的油田虽已不再年轻,但历史的沉淀让它愈加稳健且充满活力,尤其是它的石油工程板块更是彰显出生机勃勃之势。2009年,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板块收入224亿元,比2001年的70亿元翻了两番,占管理局经济总量的75%!
不止于此。2007年,胜利油田抓住中国石化集团实施打造石油工程铁军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打造中石化领先、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胜利石油工程铁军”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胜利石油工程板块已经成为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主力军”、经济增长的“第二极”,并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石化打造“上游长板”注入动力。它犹如一丛怒放的迎春花,昭示着胜利油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求索“一体化”
从东营市仙河镇往东行驶40公里,有一条狭长的进海路,它通向老168区块的海油陆采平台。远看那是一片映衬着淡蓝色海水的“石油红”,近看58座橘红色的“磕头机”成两排屹立,伴随着波浪和海风规律地“点着头”,场面异常美丽壮观。这座被誉为胜利油田单体产能最大的海油陆采平台从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到平台投产仅用了两年时间,比预计工期整整缩短了一年。
秘诀在哪里?石油工程和勘探开发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是“秘诀”之一。在老168区块的开发中,胜利油田石油工程“铁军”从油藏设计、钻井液、泥浆体系、防砂工艺等全过程实行一体化运行,优质高效地钻成了69口海油陆采井,新建产能20.8万吨。
与同地区、同类型的老163区块相比,老168区块产能建成周期缩短一年,投产初期单井日产平均提高了4.8吨,成为油田一体化运行的样板工程。
这只是胜利油田石油工程和勘探开发“一体化机制”的缩影,它值得浓墨重彩。
这要从一段绕不开的历史谈起。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石油工程作为“生产辅助单位”从勘探开发中剥离出来,造成了在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与勘探开发板块的脱离,这导致油气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鉴于此,2007年中国石化对石油工程板块重新定位,将石油工程纳入了主体队伍。
在这种背景下,胜利油田决策层大胆创新了一体化运行机制,即建立石油工程与勘探开发共同研究、整体部署、统一运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体化运行机制。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助理、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立新深有体会地说:“我国石油工业每一次储量和产量增长高峰的出现,都与石油工程理论及技术上的进步密切相关。加快胜利油田勘探开发步伐,必须充分发挥石油工程的主力军作用。”
一体化机制不是口号,而是决心和行动。2009年,胜利油田首次召开石油工程大会,吹响了打造石油工程铁军的号角。为了让一体化运行机制落到实处,去年5月以来,胜利油田每个季度都会召开一次油田一体化管理运行会。会议上,勘探、开发、石油工程三个方面的负责人和专家对三个板块结合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勘探开发部门出题目,工程技术部门来解答;工程技术部门缺资料,勘探开发部门来提供……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让胜利油田相继突破了滩浅海边际油藏、薄层稠油、特低渗滩坝砂和砂砾岩油藏有效动用的技术“瓶颈”,有效缩短了油田产能建设周期。
胜利石油管理局副局长赵金洲告诉我们:“一体化使各单位树立起了‘一盘棋’的观念,加强了各环节的衔接运行和协作配合,加快了储量向产量的转化步伐。”
的确如此。在一体化运行机制下,2009年胜利油田加快老168、青东5、埕北326等高产规模储量的发现和动用步伐,新区产能建设全年动用储量6834万吨,新建原油生产能力155.7万吨。
“效”字当头
“打得成、打得快、打得好、打得便宜”,这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导对胜利石油工程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胜利石油工程板块坚持把提高效益作为第一要务,实现了“效”字当头、科学发展。
在位于东营市西部的坨128区块,40577钻井队队长指着高耸的钻井平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钻一口井,平均每天的费用为4万~5万人民币,这口井比预计工期提前5天完成,就相当于节省了20多万元。
不仅40577队会算“经济账”,胜利油田每个石油工程队伍都有一本自己的“经济账”。在胜利油田原来打井看进尺、看井数,现在打井看产值、看效益、看产量。
为了衡量石油工程板块的经营水平和发展活力,胜利油田建立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考核激励约束体系。针对石油工程的行业特点,考核体系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总量与质量并重、经营水平与赢利水平并重,奖惩分明,硬考核、硬兑现。
在考核激励约束体系的推动下,胜利石油工程板块掀起了一场“向经济效益看齐”的竞赛:物探推行“要素优化”管理法,实现了高效施工、项目赢利;测井推行作业“实效控制”管理法,在生产准备、现场操作、数据采集等环节都取得了成效;渤海钻井探索实施“单井成本预算管理体系”,以单井为预算管理对象,明确每个项目材料消耗目标值……这些做法推动了胜利油田石油工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总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胜利油田奉行“干毛巾可以拧出水,精细管理可以抠出金元宝”的理念,在油田上下开展“精细管理,挖潜增效”主题活动和经营分析活动。
精细管理、算好经济账,让胜利油田大步驶向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技术利器
理顺管理机制为打造胜利石油工程铁军提供了制度保障,但要将打造铁军落到实处还得凭借实实在在的“金刚钻”。而这也正是胜利油田石油工程铁军敢与国内外大公司论伯仲的神兵利器——精湛的技术。
在陕西大牛地气田的钻探施工中,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依托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低渗油气田高效开发钻井技术”和中石化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研究”,完成了DP4、DP5、DP6、DP11四口井的综合技术试验,并在该气区创造了多项技术指标。 这标志着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低渗油气田高效开发钻井技术”在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无黏土相钻井液及完井液保护气层技术、电磁波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技术突破,
其实,这仅是胜利石油工程铁军靠技术扬威的一例。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时间的延长和对象的变化,油田开发难度明显增大,对石油工程铁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挑战面前,胜利油田把打造石油工程技术与设备优势作为重中之重。
为了让工程技术这把“利剑”更加锋利,胜利油田近几年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十五”以来投资90多亿元。胜利油田还注重在员工中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建立了明晰的科技奖惩机制,重奖科技功臣,成立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技术创新工作室,鼓励基层技术创新,有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油田上下重视科技工作的良好局面。
此外,胜利油田构筑起以科技重大项目为龙头、中石化攻关项目为主体、油田项目为准备的“塔”式攻关梯次,取得了一批“重量级”的攻关成果:实体膨胀管技术在侧钻井中的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冲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重点探井高平一井,位垂比4.02∶1,创全国陆上油田位垂比最大纪录……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精湛的技术,不仅让胜利铁军在“地质大观园”上创造了连续多年稳产上产的优异成绩,而且使其拥有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气魄,在国内外市场昂首阔步。
锻造强兵
初见李科,一时无法将“铁人”的称号与眼前这个年仅32岁、个子不高的“书生”联系到一起。然而文气十足的他率队打井90余口,没有一口报废井;钻井进尺26万米,没有一米报废进尺,为油田创产值7亿多元;为了不耽误钻井作业,在史3-1-21井搬家作业时,他半跪在雨水中,用铁锨铲、用手掏,扒开污泥,摸索着挂上绳套,完成了钻井的搬迁……
胜利油田的石油工程队伍里有成千上万个“李科”,他们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无论是在胜利油田,还是在西南边陲、西北戈壁;无论是在土库曼,还是在肯尼亚、墨西哥;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你都可以看到他们红色的身影。
精锐之师不仅有“铁”的精神,而且有“铁”的素质。技术的素质对于一个石油工程队伍来说至关重要。在提升队伍技术素质中,胜利油田推行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岗位序列管理,目前已竞聘产生了18名油田高级专家、8名油田技能大师以及280名高级技师。胜利油田采取到境外公司挂职培训、中原油田海外项目部挂职学习、外语人才学石油工程反向培训等形式,共培训了200多名高级国际化人才。多措并举之下,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打造了一支“想干有责任、会干有技术、巧干有绝活、实干有贡献”的“四有”新型队伍。
“导师带徒”是石油工业的老传统,在胜利油田却别具特色。在黄河钻井三公司,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都要向公司缴纳几千元的风险金以保证“导师带徒”的实效。公司会不定期对徒弟业务进行考核,如果考核通过,师傅和徒弟的“风险金”都如数退还,通不过就要扣除部分“风险金”。这个措施大大鞭策了师傅和徒弟的积极性,师傅毫不保留地传授技术、徒弟全心全意学习,“导师带徒”传统被发挥到极致。
“铁”的精神和“铁”的素质离不开家的温暖。在打造石油工程铁军的过程中,胜利油田不断加强基层硬件建设,尽最大努力改善一线职工生活环境,落实“最好一餐在食堂”,实现“饭碗里出积极性、菜盘里出凝聚力”。在黄河钻井三公司,昔日的板房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花园式的员工公寓,整洁统一的宿舍、塑胶篮球场、太阳能浴室,温馨干净的食堂墙壁上张贴着员工一周菜谱,搭配合理且不铺张。
几天的采访行程紧凑充实,越深入采访这群胜利石油工程铁军就越会发觉他们的动人之处。我们还清楚地记得,从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老168采访结束的那天阳光明媚,蓝色海水泛着粼粼波光,几只海鸥在平台附近自由飞翔。身后,队长方海军和员工们向我们挥着手,阳光下他们扬起的嘴角宛如红色制服上寓意着“胜利” 的“V”字形标志,自信而坚定。
作者:孙艳莉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