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些有关于明朝时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书籍,感觉有些疑惑,希望有人帮忙解释。
1.书中有些地方说明朝极端独裁,有些地方说明朝政治腐败,党争激烈,派系林立,请问“极端独裁”和“派系林立”能同时共存吗?独裁应该只会让思想高度统一才对。
2.就明朝万历年间抗日援朝来看,明朝武器非常先进。当时负责增援小西行长的大友义统在路上居然被明军震天动地的大炮声吓跑了。据记载,日军的火枪射程在五十到二百米之间,而明军火炮的射程最远可达三千米!这些武器现在仍有保存。就其工艺来看,需要沥青等很多化工原料,应该是有相当工业实力的国家才能生产的。明朝如果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这样发达的军事工业何以建立。
3.说明朝不重视科技进步,怎么会出现《天工开物》(记录了杂交技术,采煤时排除毒瓦斯技术等)、《崇祯历书》(记录了日心说,开普勒定律等)等数不胜数的科技巨著。如果说是明朝不重视技术,才让这些书在国外盛行,却在国内盛传的话,怎么到了清朝,连一部能流传出去的科技著作都没有了呢?
4.明朝时像《金甁梅》都能广为流传,那时人们的思想究竟是开放的还是保守的?
5.在英联邦国家中,貌似只有新西兰没侵略过中国,是不是因为明末清初很多人下南洋,影响了那个国家荷兰人、英国人后裔的缘故?如果明朝时人们真像鲁迅笔下所描述的那样,受当时中国人文化影响如此深重的国家怎么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国家呢?那个国家的人文关怀怎么竟能超过英国、美国其它英国国家呢?中华民族应该是最具人文关怀特色的民族,才会影响到新西兰。
6.据英国清朝时来中国的传教士口述,满族人对汉族人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朝鲜史书中也记载了满人屠杀朝鲜百姓的历史。而且清朝统治者还把汉族人的文章逐字逐句研究,发现问题就大兴文字狱,满门抄斩,这从清朝的奏折中也能看出,他们想象力之丰富让人难以想象。这好像和中国人笔下的"康乾盛世”正好相反。其它国家的人为何要这样说清朝的皇帝,有何居心?
这就是本人心中的疑惑。过去的事情已无人知晓,但很多书中对明清两朝历史的描述好像经不起推敲,很多话前后矛盾,希望有人能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