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 发表于 2010-7-21 21:05 
甲专门生产商品A之后,技术不断改进,效率不断提高,劳动时间不断缩短(成本不断下降),远远低于乙原来生产商品A的成本水平。乙生产商品B也是这样。最后,甲乙分别生产商品AB的劳动时间差距越来越大,形成分工和交换。
历史不必推倒重写。
科研不是赌气,如果我的论证过程中有问题,你可以逐一指出,而不是设计一个极端的例子,然后做一些和我的观点不相干的推论,来显示我的论证是错误的。
我不是设计极端的例子,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劳动者都不可能胜任所有部门的生产劳动,但每一个劳动者往往又不会只能胜任一个部门的生产劳动,有些劳动者甚至一开始是在一个自己所不太适合的部门中劳动,后来才转到了一个自己比较适合的部门中劳动。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劳动者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发生。
再如,一个地区原来无人会生产的某种产品,通过商品交换引进以后当地人也学会了生产,甚至还可以出口。
这些都说明甲会生产A、B,乙也会生产A、B,两人之间不存在劳动时间的明显差异并不是极端的例子。在甲乙之间的社会分工刚发生的时候事实往往就是如此,在两个部门劳动者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在两个部门中分别找出若干个甲和乙,也不是什么难事。
因此,我们的经济理论就必须正视这一事实,正确地回答有关的问题。
我举甲乙的例子本来不是想和你讨论上述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作为基本事实来说本来是不需要讨论的。我举甲乙的例子所想讨论的就是生产工具(机器)是否能够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