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61 3
2010-07-07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
    资本总公式
WA——G——WB 商品流通公式
流通主体不同:资本流通主体是价值;商品流通主体是使用价值
目的:资本流通是获得价值量的增加;商品流通是获得另一种使用价值
资本与货币最本质的区别:货币能否在自身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
二.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解释。不等价交换能使单个人的所得增加,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整个商品价值量是不会增加。
三.
劳动力成为商品
1.
两个条件:①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一切生活来源,一无所有的自由
2.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途径:两级分化和暴力加速分离
封建社会末期,随市场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小生产者之间出现分化,但很缓慢,需要与暴力相结合。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对农民土地的剥夺。(15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持续三百多年,耕地变牧场,宗教改革(剥夺教会土地)确立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使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3.
劳动力商品化的现实:契约用工制度,体现劳动力和工资的相互交换
种类:定期契约,不定期契约,为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而定的劳动契约。三种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内容:①劳动性质(环境,时间,地点等)②工资和福利③第二职业问题上达成的协议④劳动者的保险问题⑤中止合同的方式⑥试用期(1-3个月)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辞退,无需说明理由。
合同中止:
a)
正常中止:雇主必须书面通知雇员,且应该提前告知。合同中止时,雇主需要做的几件事:在失业保险单上签字,对雇员在工作期间的业绩作出客观评价
b)
雇员被不合理解雇:国际劳动组织提出原则以防止雇员被不合理解雇。解决办法:①赔偿:依照工作时间长短和工作水平确定赔偿金
②恢复雇员工作
③重新雇佣(待遇,工作可能发生变化)
c)
一方违反契约,另一方可以中止合同。
个人契约与集体契约:集体契约中已有的条款个人契约中不再重复,两种契约中对同一问题的条款不一致时,哪个对雇员有利就以哪个为准。   
四.
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
1.
价值 间接的转化为由维持延续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决定)。承认劳动力价值在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
2.
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
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种类  扩大
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
两种观点:①变动趋势是提高的原因:第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不仅抵消了由生产率提高造成的价值降低的因素,还会导致劳动力价值水平的提高(片面强调一个方面,未进行比较)
②变动趋势是下降的。原因a)劳动力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工资表现出来,而工资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两者具有一致性,但在物价变动时也有差异,实际工资更有意义;b)考察劳动生产率,将实际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综合起来看,  一定时期后新的劳动力价值指数
3.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会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这样价值的增殖就产生了。劳动 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节雇用劳动与价值增值
一.
雇用劳动及其特点
1.
对雇用劳动的理解
一种观点:工资劳动=雇佣劳动,从经典经济学角度看,二者不能等同。
马克思主义:①雇佣劳动只是马商品经济相关的一种劳动形式,不能认为存在于商品经济的劳动必定是雇用劳动。而上述观点则片面强调现实性,但没有商品经济,雇佣劳动可能不存在
②雇用劳动是劳动条件和劳动力相分离为前提的劳动。劳动条件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小生产者是两者直接结合)只有劳动力缺乏劳动占有劳动条件的,只能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劳动力的条件下才能存在雇用劳动
③雇用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只是生产一般物质财富,只有雇用劳动才能生产剩余价值(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雇用劳动是劳动的资本主义方式
2.
特点
1)
劳动力的使用有资本家进行,劳动力归资本家监督和支配,为资本家劳动
2)
劳动的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
二.
价值形成过程基础之上的价值增值
1.
价值的形成  
1)
商品的价值由哪些部分组成: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 活劳动 同时进行(物化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只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增值过程
2)
价值增值
三.
关于剩余价值的探讨
剩余价值的适应范围
承认马克思主义把剩余价值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不同看法:剩余价值存在两个条件:存在剩余劳动和商品货币关系
马克思设想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同时认为剩余价值是治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情况下不存在剩余价值
生产目的问题
生产目的两张不同的社会是否有共性:a 社会生产的目的普通性是消费,但消费在不同社会不同,消费主体,消费程度(必需消费 奢侈消费)b 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是生产者的直接目的,这种直接目的有共性和个性,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者不以经济为目的c 在资本主义社会,只崩驾的消费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也有共性和个性,其个性体现在物质消费是奢侈消费,建立在剥削基础上。机器生产前表现不明显,主要愿望是致富,精神消费是对权力的占有和享受,后者超过前者。
第三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创造)
一.
资本的划分
最早对资本的划分是重农学派,重商学派之后古典经济学之前分为年预付(从当年生产产品中得到补偿),原预付(几年才支付一次的投资,例如房屋,劳动工具,几年时间才能完全得到补偿)
亚当.斯密最先使用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进步性表现在 1 首先明确使用这两个概念,2 将其普遍化,不仅局限于农业资本,接近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类。
没有提出的原因
1 古典经济学中没有建立劳动力商品的理论,劳动等于劳动力,有些矛盾很难解决,否定等价交换,若工资是全部劳动的报酬,利润则有存在的余地
2 缺乏明确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难以解释价值的转移和创造与同一劳动时间同时进行。
二.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得到再现,不会价值增值。
可变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它不会发生转移,是劳动者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划分的作用:1 科学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2 应用于实际经济生活中解释机器设备和技术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三.
为以后一些理论的分析奠定基础,如资本的有机构成理论
第四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例,表明剥削的程度 m’=m/v   m=m’*v 两种生产方法
二.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 传统的解释: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2 讨论与分析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合理性:认为假定是不合理的,一定的必要劳动时间与一定的工作日的长度相伴随的。工作日一旦延迟,必要劳动时间也可能要延长,否则工人的生活,劳动力的再生产就会成问题。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应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而不应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3 绝对剩余价值增加,剩余价值率不一定提高
  a 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多于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剩余价值量增加,剩余价值率下降。
  b 剩余价值率不变,剩余价值量可能增加
  c 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多于必要劳动时间,两者均提高
三.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提高剩余劳动时间
2 可参照绝对剩余价值分析这种解释的存在问题
3 关键是在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普天劳动生产的提高,分为直接提高,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间接提高于生活资料生产相关的有关部门生产率=>竞争导致社会生产率提高,生产者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较高的生产率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其余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四.
提高劳动强调来生产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单位时间内付出的劳动力
1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a 劳动时间未变 b 必要劳动时间实际变少
2 绝对剩余价值迫使劳动者更紧张的劳动,这与延长劳动时间有本质的区别
3 具有两种方法的性质 二重性 一方面与延长劳动时间有相同的结果,前者是劳动的内涵增加,后者是劳动的外延增加,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类似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18 11:07:15
我要顶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4 23:13:31
雪中送炭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13 11:28:08
谢谢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