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报复性消费曾被寄予振兴经济的厚望;如今报复性存钱的兴起,年轻人消费有何变化?
文 | FT中文网首席财经评论员 徐瑾
随着疫情稳定,国内媒体开始鼓噪后疫情时代到来。如果疫情最危险的时期已经过去,那么大众憧憬的经济,会回暖么?
此刻,拼经济成为核心要点,那么经济复苏情况如何?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除了投资和出口,消费被寄予厚望。“报复性消费”,曾经是大家期待的疫情后经济反弹的强心针。
报复性消费:迟到还是缺席?
理论上,这不是行不通,就像很多人认为,目前消费占GDP不到4成,对比发达国家5到7成的水平,显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这个逻辑,如果走得通,就是房地产大涨的逻辑。走不通,就和瑞幸希望把中国变为咖啡之国类似。
如今看来,并不容易。报复性消费,应该是疫情中压抑最严重的行业首当其冲,例如餐饮与旅游。但是,从这两个行业的恢复来看,并不理想。
以受到疫情冲击最大的旅行来看,目前还是在艰难挣扎。2020年五一长假,是旅行的传统节日,上海等地方也进行了刺激消费的举措。效果如何?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的五日间,中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收入475.6亿元。对比2019年的四天长假,人次同比下降47%,收入同比下降63%。由此可见,不仅旅行的人数大幅下滑,大家消费金额下降甚至远比人次更多。
除了旅行,餐饮业更是受冲击的重点。2020年4月,中国饭店协会研究院发布了报告。报告透露两点信息,多数餐饮开始复工,样本餐企提供堂食比例高达88.26%,餐饮行业复工复产率大幅提升;但营业额回升有限,超九成企业营业额同比下降50%以上,94.61%的餐企客流量不足去年一半。
如此看来,即使3月数据回暖,整个情况并不乐观。线上消费的活跃,并不能挽救线下消费甚至整体消费的萎靡。按照商务部数据,2020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6万亿元,同比下降19%。
有的观点认为,报复性消费也许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当下看来,比起报复性消费,更早到的是“报复性存钱”。按照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居民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了4000亿元。
报复性存钱的背后
消费的主力和潮流,往往来自年轻人,也就是“后浪们”。从数据来看,90/00后人数,大概超过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一波消费热潮最受打击的,恐怕是年轻人。海底捞涨价也道歉,头部奶茶涨价却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消费,尤其年轻人的消费,能否拯救经济?很难。不少年轻人的消费,是依靠消费信贷支持,也就是日常的信用卡、花呗等工具提前借款,还款依靠日常工资流水。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裁员等情况,那么不少人原本潇洒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按照尼尔森Nielsen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年轻人的平均负债超过13万。更关键的,超60%的工作90后拥有实质性负债,比例高于其他群体。
经济学者刘海影注意到,疫情之后,短期消费贷款与长期消费贷款出现了离差。在此,两者均常年大幅上涨,且短期消费贷款增速大于长期消费增速——这可能部分地反映90后涌入这个市场带来的结构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