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捷径,但也有风险。未来跨国公司把非中国市场产能搬回本土或者朝第三国分散,中国如何应对?
文丨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 邢予青
过去30年是全球价值链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跨国企业为龙头的全球价值链,带动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融合。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和造就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全球化。价值链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制造品贸易的主流。
全球价值链改变了以传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形态。以价值链为基础的贸易是同一商品上的国际劳动分工,不是不同产品的国际劳动分工。价值链贸易也挑战了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只有大和高效率的企业才能出口的论断。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沃尔玛价值链的带动下,占领美国低端产品市场,就是挑战新-新贸易理论的典型案例。
在全球价值链上,组织和运作价值链的龙头企业,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市场营销;非龙头企业则按照龙头企业提供的产品方案和设计,负责零部件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组装。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为没有技术、品牌和市场营销优势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捷径,也推动了跨国公司的无工厂化。中国是过去30年全球价值链繁荣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获益者。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例如,中国独特的加工贸易制度,为全球价值链延伸到中国,提供了接近自由贸易的微观环境。通过融入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全球价值链,大批中国企业利用全球价值链在品牌、技术与产品革新,以及全球批发和零售网络的溢出效应,成功地将“中国制造“或者 “中国组装”推向世界市场。
依托全球价值链打入国际市场,是催生中国出口奇迹,成功实现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战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笔者认为,利用全球价值链实现出口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国内工业化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完全不同于二战后代表东亚奇迹的日本模式,也不同于四小龙模式。它是以全球价值链为依托而形成的模式。
中国企业融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中心地位。中国企业以价值链龙头企业合同供应商的身份,不仅参与了服装、鞋子、玩具和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价值链,也参与了高科技产品,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等的价值链。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从最初单纯为外国龙头企业组装最终产品,逐渐扩展到为国外上游企业提供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中间产品。例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和内饰配件出口国,世界最大的活性药原料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