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愿意“超常规“?相信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中国有较高储蓄率,经常项目仍然保持顺差,政策考量是什么?
文 |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2020中国“两会”终于姗姗而来,“浓缩”可能是很多人对2020年两会的第一印象,历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后部长通道立刻开启,让人颇有些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但这次两会确实来之不易,疫情之后经济逐步重启,两会特别是人大会议要为经济和财政政策定调,这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抢先夺人眼球的,是自1994年以来中国首次放弃制订经济增长目标。疫情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下,经济增长的路径也充满着曲折,放弃一个具体的数字目标,是更加理性的做法,这也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可以想见的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性相信会逐步下降,就业会成为更加重要的目标。
具体看就业,今年新增城镇就业目标为900万,低于去年的1100万目标以及实际创造的1350万的就业岗位。然而,即使如此,大家仍然已经感受到了完成就业目标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就业市场中的两大弱势群体——大学生和农民工,会面临比以往更多的就业困境。有这样几个数字,今年大学毕业生为874万,二月底外出农民工为1.23亿,比正常水平低了至少5000万。在保住基本盘的情况下,再增加900万的新岗位,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即使完成这个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今年的控制目标也仍然设在了6%的历史高点,按照中国大约4.5亿的城镇就业人口,这仍然意味着数千万的城市失业人群。
在这样的就业压力面前,财政政策的力度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在各国纷纷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之后,中国的财政刺激力度也引发了市场关注。然而,在市场热烈讨论过7万亿甚至10万亿的财政刺激规模后,2020年的刺激大礼包多少让市场有些失望。
这个大礼包的构成有这样几个部分,第一是1万亿的抗疫国债,第二是3.75万亿的地方专项债,第三是占GDP3.6%的财政赤字,差不多3.6万亿元,第四是2.5万亿的减费降税。将这些加总,规模甚至超过了10万亿元。
但对于经济增长来说,重要的是增量,从2019年来看,地方专项债发行了2.6万亿,财政赤字2.8万亿元,减费降税规模为2.3万亿,这样一算,今年额外增加的财政刺激规模大约为3.1万亿元,占GDP的3%略多,按照中国大约1.2倍的财政支出系数,这意味着可以拉动GDP4个百分点左右。因为第一季度GDP下滑了6.8%,这样一个4个百分点的刺激规模,不足以让经济回到常规的轨道,因此市场也大概率不会调整目前大约不到2%的全年GDP增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