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最近一篇文章《清华留学生回国率不到20%,清华校长和北大教授的解释,你信谁?》值得关注。以下为对该文的作答:
清华北大招的学生都是学霸们,但是,学霸并不表明就是学术贡献霸王。马云说的不无道理:“清华把好学生都招去了,我到那里讲课也不会差”。实际上现在国内的大学不能只看学校要看专业学术水平,清北不是什么专业都是一流,二本也不是没有学科强项,分批招录本身就不公平。各校的政府投入相差悬殊。清北拿了多少钱,大家都清楚。我早就提出一本二本不能按学校划分,而是要以学科专业来划分,要与专业学科水平和国家发展目标来确定拨款额度。在硅谷的成名亚裔人才数量印度高于中国。现在在硅谷,清华北大的几十万人多数不过是“高级帮衬”。
现在义务教育的老师算是铁饭碗,高校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对预期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大学里的那张书桌”还能留下多少“素心人”。这就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应用研究走旁门左道。所以高校的学风不可能与西南联大比。就治学而言,国内都不如张伯苓,国外都不如田长霖。最简单的哲学名词“世界观”都被糟蹋得不成样还谈什么科学态度?“兴趣是第一位的”,这是科学大家的共识。
以量子力学来讲,整个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没有中国科学家的什么贡献,倒是不少大师来自东欧国家。为什么人才流失于发达国家?物质条件是一方面,而纯粹的学识氛围则是另一方面。纯粹的学术研究不等于没有政治头脑,也不等于没有爱国之心。倒是“汉芯”之类的造假才是丧尽天良。
丘成桐早先对我国的数学研究表示了忧虑,现在北京成立”北京数学研究院“是一个好兆头。但是媒体又跳出来搞”世界排名“,真很多余——刚成立的学术机构就搞排名,不是盲目就是”极功近火“。你说规模有多大没意义,关键是学术成果的分量有多大。 就目前的义务教育,中学阶段就应该开设哲学课,起码不要把“世界观”过分政治化。哲学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方法论,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的认识论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而多视角的观察和理性思维加上丰富的知识域才是科学发现的有效路径“顿开茅塞”和潜意识都来源于此。
理查德·德威特说:“尽管在过去100多年里,世界观这个词已经被相当广泛的使用,但是这个词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如果要给出一个最简短的描述,我会说“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拼图的一块块平板一样相互连接。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连接的体系。每一个观点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各部分环环相扣,具有一致性的观点体系,这就是我在运用世界观这个概念是的核心理念,简言之,当我谈到世界观的时候,请想到拼图这个比喻。”“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牛顿世界观,而当谈到牛顿世界观时,所提到的大部分观点似乎都成了常识。但是,请你再思考片刻,你会发现这些根本不是常识,举例来说, 地球看起来并不是围绕太阳运动的。正如上面提到的,如果望向窗外,你会发现地球看起来处于完美的静止状态,同时太阳恒星和行星看起来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大约每24小时转一圈。再想想“运动的物体趋向于保持运动”的观点。你可能在先前所接受的教育中就学习到了这个观点。我认识的大部分人都把这个观点当做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理。”
原文链接:
《清华留学生回国率不到20%,清华校长和北大教授的解释,你信谁?》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25650&fixcomment=24049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