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389 33
2020-06-15

人在外界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出现认知、心理、行为等精神层面的障碍,在临床上,我们称之为精神类疾病,具体表现为幻视、幻听,不能区别现实和臆想之间的状态。很长时间以来,做为一个精神病科的医生,我接待了很多经济学家,他们向我倾述了他们内心的纠结、挣扎、矛盾。他们苦心孤旨、花费了毕生精力总结出来的学术成就,很轻易的就被现实所粉碎,所以很担心自己染上了精神类疾病,出现了幻觉,不能正确的认知这个世界。我告诉他们,这个就是精神病,虽然这个病很顽固,但是绝非不可治疗,你能混到经济学家这个地位,说明你的体质异于常人,敏感,聪明,善于捕捉现象,只要你配合我的治疗,你的疾病就会痊愈!


为了拿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我对他们的病例做了大量研究,终于找到了这种疾病的症结所在,而这个症结,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致命错误。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从凯恩斯主义之后,分为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因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不能解释宏观经济现象,所以他们只好把这个问题独立出来,做单独的分类研究。其实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宏观的问题,而宏观经济的核心,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它的前提,就是总储蓄等于总投资,这是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衍生出国民收入的三大模型:Y-E模型、LS-LM模型、AD-AS模型。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整个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所有推理就都不会成立。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总储蓄真的等于总投资吗?


当然了,这个结论几乎不需要我们论证,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成立的。老百姓有了钱要送给银行保存,资本家有了利润也要送给银行保存。银行拿了大家的钱,当然不会闲着,一定是拿来放贷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出在了“此储蓄”非“彼储蓄”。同样都是储蓄(居民储蓄),资本家的储蓄和老百姓的储蓄,彼此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资本家的储蓄,是资本家收入的一部分,而资本家的收入,其实就是剩余价值;老百姓的储蓄,是劳动者工资收入的一部分,而劳动者工资收入,其实就是劳动力价值。


资本家的储蓄形成资本家的固定资产,形成的固定资产会带给资本家新的收入,新的收入又变成新的储蓄,新的储蓄又形成新的固定资产。这是一个循环过程,一次性的投入,永远受益,开启了资本收益的永动机模式,时间越久,财富越多。


老百姓的储蓄也是形成资本家的固定资产,资本家收到老百姓的储蓄之后,就开启自己的资本收益的永动机模式。在这个模式的初始阶段,资本家需要支付融资成本,其实就是支付老百姓的储蓄的本金和本息。


有人认为,你只要你的钱一直都在银行,就会永远有收益。从单体项目来说,这个是不成立的,大体上静态回收期是6年,6年之外,你的钱实际上是进入了另外一个项目。从利润率的角度说,中国的资本利润率是17%,但是银行能支付给你的平均也就3%而已。 资本家有储蓄,意味着经济在不断增长,或者说资本家的财富在不断增长;老百姓有了储蓄,仅仅是代表自己把钱借给了资本家而已。我们不能把两种不同性质的储蓄混为一谈,因为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完全不同。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最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推算下来,就是经济增长率就是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储蓄率等于储蓄除以国民收入,资本产出比就是资本和国民收入之比,这样经济增长率就是储蓄和资本之比。现实中这个公式是不成立的,学者们搞不懂为什么不成立,归结于模型条件太苛刻,做了很多的假设,其实问题就是出在了他们把不同性质的储蓄混为一谈了。真正对经济有影响的储蓄,不是所谓的居民储蓄,而是企业积累所形成的储蓄,那部分资本家没有吃掉的剩余价值。 当我们把这部分储蓄看成利润的时候,我们发现经济增长率就是资本利润率。当然了,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利润率的计量方式不同,需要换算,我们以2018年为例,看资本利润率怎么换算成经济增长率。


中国的资本利润率大约是17%,这个是因为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100÷6=16.67%,我们按17%算。资本利润率,我们用来表达工厂自我复制过程,所以它不是每年都增长,只有投资收回那一天,才能进行下一轮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每年都增长的,资本6年增长一倍,相当于经济增长率是12%。因为资本利润率是货币收入,所以它对应的是名义经济增长率。扣除3%的通货膨胀率,就是9%。那么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6.6%,和这个9%很接近,还有2.4%的差额,就是因为资本利润率中的利润,有一部分被资本家吃掉了,没有转化到储蓄之中。


自此,我们证明了:储蓄等于投资,这是一个错误的前提假设;正确的表达方式是:资本家的储蓄等于投资。这个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只是生产的工具,是生产的成本或者说代价,而资本家才是生产的目的,因为只有资本家的储蓄才能实现社会增长。因为资本家被赋予了这种储蓄的角色,所以他们可以心安理得的成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6-15 15:03:08

西方经济学家的认知障碍是怎么形成的(新) 人在外界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出现认知、心理、行为等精神层面的障碍,在临床上,我们称之为精神类疾病,具体表现为幻视、幻听,不能区别现实和臆想之间的状态。很长时间以来,作为一个精神病科的医生,我接待了很多经济学家,他们向我倾述了他们内心的纠结、挣扎、矛盾。他们苦心孤诣、殚精竭虑所总结出来的学术成就,轻易的就为现实所粉碎,很担心自己染上了精神类疾病,出现了幻觉,不能正确的认知这个世界。我告诉他们,这个就是精神病,虽然这个病很顽固,但是绝非不可治疗。既然混到经济学家这个地位,说明自身素质优于常人,敏感,聪明,善于捕捉现象,只要配合我的治疗,相信疾病终会痊愈! 为了拿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我对他们的病例做了大量研究,终于找到了这种疾病的症结所在。这个症结,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致命错误:储蓄等于投资。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从凯恩斯主义诞生之后,分为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因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不能解释宏观经济现象,所以他们只好把这个问题独立出来,做单独的分类研究。其实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宏观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它的前提,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均衡条件,衍生出国民收入的三大模型:Y-E模型、LS-LM模型、AD-AS模型。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推理和结论都成问题。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储蓄真的等于投资吗?让我们从一个例子看起吧! 有一个村子,村民们每人每天都不停的生产红砖和灰砖。红砖用来盖房子;灰砖用来换粮食(酿酒)。红砖和灰砖都会做日常的积攒。红砖攒够了,才能盖房子;灰砖攒够了,才能来酿酒。这个时候,村长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积攒的时间较长,所以平日村里有大量的红砖和灰砖是闲置状态。村长就和村民们商量,你们不如把你们闲置下来的砖都存到我家里来吧,等到你们积攒够了,我再把砖还给你们。村民们一想,这个主意不错,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时间长了,砖还掉色,就接受了村长建议。为了提高红砖和灰砖的利用效率,村长编制了一个供应计划,大家排队提货,按照顺序提取自己的红砖或灰砖。这样,只要全村的红砖或灰砖达到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马上就会被提走,所以全村基本上没有红砖和灰砖的库存。瓦匠和酿酒师也很高兴,因为红砖和灰砖都是持续消耗的,这样大家的工作负荷很均衡,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村长的模式其实就是储蓄的模式。我们的问题就来了,村里盖的房子或者酿的酒,究竟是过去的模式多还是村长的模式多呢?看起来像是个数学问题吧,其实从增长速度上看,两者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在于库存的数量。村长的模式,消灭了库存,不需要等待时间。过去的模式,库存多,相当于每一块砖都要在你的手中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转化成你想要的房子和酒。库存多点还是少点,不会影响总产量,但是对效益是有影响的。储蓄的作用是什么呢?首先是减少社会资源的库存,提高了利用率;其次是大家排队调用社会资源,满足了社会的均衡生产的要求。储蓄并不能决定房屋的总产量,决定房屋总产量的是红砖数量;储蓄也不能决定酿酒的总产量,决定酿酒总产量的是灰砖数量。 现实生活中,红砖就是企业日常生产及经营中获得的、未经分红的利润,这部分利润将转化成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灰砖就是劳动者当期未能消费的工资收入,这部分工资收入将用于未来大宗商品或者项目的消费,比如旅游、购房、购车等等。同样都是储蓄,红砖是生产资料,灰砖是消费资料,作用截然不同。前者是进入固定资产的,它和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后者是不能进入固定资产的,它只不过是消费者的延期消费。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总产出中没有进入消费的,从收入角度,会被看成储蓄;从支出角度,会被看成投资。这样,储蓄等于投资,就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决定式,然而这个决定式是不能成立的。即使是“红砖”和“灰砖”都进入了储蓄,也只有“红砖”才能形成投资。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等于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其中储蓄率等于储蓄除以国民收入,资本产出比就是资本和国民收入之比,这样经济增长率就是储蓄和资本之比。现实中这个公式是不成立的,西方经济学者搞不懂为什么不成立,归结于模型条件太苛刻,他们打了很多补丁去修正这个公式,用小孩子的话比喻:“拉不出来屎就怪地球没有吸引力”,其实我们只要跳出“储蓄等于投资”的怪圈,自然就会找到答案! 我们把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储蓄换成利润,就会发现经济增长率其实就是资本利润率。由于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利润率用于计量增长的方式不同,我们尚需要做换算。按照国内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的标准,100÷6=16.67%,推测国内的资本利润率是17%。资本利润率用来表达工厂自我复制过程,所以它不是每年都增长,只有投资收回那一天,才能进行下一轮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是每年都增长的,资本6年增长一倍,相当于经济增长率是12%。因为资本利润率是货币收入,所以它对应的只是名义经济增长率。以2018年为例,扣除3%的通货膨胀率后,理论经济增长率9%,实际经济增长率6.6%,尚存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扣除利润的分红部分,但是大体上资本利润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对应的。它说明储蓄和经济增长无关,储蓄不等于投资,而未分红的利润才等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本质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6-15 15:03:42
楼上部分在审稿,请稍安勿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6-15 18:46:49
叶风尘 发表于 2020-6-15 15:03
为了拿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我对他们的病例做了大量研究,终于找到了这种疾病的症结所在,而这个症结,恰恰就 ...
其实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宏观的问题,而宏观经济的核心,就是国民收入理论,它的前提,就是总储蓄等于总投资,这也是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衍生出国民收入的三大模型:Y-E模型、LS-LM模型、AD-AS模型。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整个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所有推理就都不会成立。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总储蓄真的等于总投资吗?
-----------------------------------------------------------
楼主应该把我们日常说法的【银行存款概念:总储蓄】和经济学上【总储蓄概念】混淆到一起了。
这两个并不是一个概念。

在不计进出口净收入的前提下:
银行存款概念上总储蓄:不仅包括【消费收入】,同时也包括【投资收入】。它有些类似于经济学上的【总产出Y】概念。
而经济学上的总储蓄概念:指的是总产出(Y)扣去消费支出(C)之后,所剩下的经济剩余【I=Y-C】,它指是生产资料的投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6-15 22:11:21
王昭涛 发表于 2020-6-15 18:08
这才是认知障碍!
这位兄台,我才发个引子,就引出了你一堆的感慨!你这个就不是针对我了,是针对马克思的,我就不接你这一箭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6-15 22:14:26
zsl0815 发表于 2020-6-15 18:46
其实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宏观的问题,而宏观经济的核心,就是国民收入理论,它的前提,就是总储蓄等于总投 ...
这么简单的小问题,请您放心,我是不会弄错的!储蓄就是储蓄,它就是指所有人的收入,包括资本家的收入,当期不能花掉的部分,被我们拿来投资了。也就是你说的总产出,扣除消费支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