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3260 9
2010-07-14
从2009年计算,上证指数涨幅在60%左右,而“ST指数”涨幅达到80%;上证指数从最高点到2008年年底的最低点跌幅在75%左右,而“ST指数”的跌幅只是刚刚超过60%—如果从2005年的1000点算起,若长期持有“ST指数”那它的收益率应该在338%,而同时的上证指数收益率只有200%多一点,也就是说如果你在2005年资本市场最倒霉时投入100块进行指数投资,你若选择那些代表亏损、市场占有率低、失败投资的企业,四年后你会获得438块,而如果你听从了巴菲特的看法购买了代表整个市场的指数,那么你的收获只有300块多一点,这成绩虽算不错,但证明市场还是输给了垃圾。

非市场因素令“垃圾”发光?
  对于垃圾投资者的得逞我更怀疑是非市场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非市场因素很大一块就是市场监管部门对公司上市条件理论上的严格要求和退市途径的不畅通,这都造成中国上市公司有一块巨大的无形资产并没有写入资产负债表里,这就是上市地位。所以,特别是对于连年亏损的公司,投资者就希望有更优秀的公司购买垃圾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或重组垃圾公司,这样投资者就能以一个坏公司的价格购买到一家好公司,如果抱此种投资观念的投资者一多就会形成“上市地位溢价”,而这种溢价也就造成了ST股票的价格相对并不低,走势也不坏。但由于上市地位的资产价值和溢价都没法估算,所以很多投资专家对于垃圾战胜市场的情况都假装看不见。

  什么样的垃圾可以捡?
  如果剔除非市场因素,这种垃圾投资的效果会好吗?首先我们还是以巴菲特为例,因为在资本市场上捡垃圾就是他早期的投资策略。早期他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桑伯恩地图公司,当时这家公司的业务已经在不可逆转地萎缩,但是在公司的账户上还有每股65美元的证券,而当时它的每股市场价格只有45美元,巴菲特希望以45美元买进这家公司,然后把公司的证券业务剥离出去并且进行清算—按美国当时的法律可免除所得税—但桑伯恩有个昏聩的董事会,董事们开会就是没完没了的抽雪茄聊天,聊天抽雪茄,而雪茄都是用上市公司的钱购买的,作为大股东的巴菲特看到别人在免费抽他控股公司的雪茄心痛不已,这让他每次董事会后都要看看随身带的孩子的照片,这样血压才能降下去。不过最终董事会还是向巴菲特屈服了,他们同意了巴菲特的设想,巴菲特于是从中赚了一大笔。
  当然,巴菲特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丹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的收购,巴菲特和他指派的管理层就被当地人赶了出去,而以后作为巴菲特大本营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斯维也是个失败的例子,因为虽然收购时它的价格便宜,但这个制衣公司的业务还是不断萎缩,巴菲特对它的评价是“一匹能数到十的马是匹了不起的马,却不是了不起的数学家。”—如果按这个话来推论,通用汽车大概能算得上是能数到25的马,但是也不是数学家—虽然有得有失,总体来说巴菲特的“垃圾”投资的收益相当不错,他和他的合伙公司在1960年代初的年化收益率达到61%。
  后来巴菲特放弃了原来的投资风格,主要原因是他受到飞利浦?费雪的理论和芒格的影响,而且在1970年代他所需要的“垃圾”已经太少了。
  除了巴菲特,我们还可以看看彼得?林奇对克莱斯勒的投资。在1982年,美国的经济看上去也像现在一样糟糕,它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联邦基金利率都达到了两位数,而当时的第三大汽车公司被认为接近破产。彼得?林奇发现,克莱斯勒账上还有10亿美元的现金,这是公司出售坦克部门给通用电气获得的收入,这笔钱足够克莱斯勒养活自己两年以上。林奇认为1982年的美国已处于经济复苏的边缘,一旦恢复景气,美国人必将大量购买汽车。凭着这种分析,克莱斯勒很快成了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的重仓股,股票仓位占到整个基金的5%,在后来两年中,克莱斯勒让林奇赚到1亿美元。
  不管是巴菲特的桑伯恩还是林奇的克莱斯勒,他们的垃圾投资都是建立在对公司的透彻了解上的,这些“垃圾”并非真正的“垃圾”,有些只不过是看上去有些糟,实际上很有价值,骗过了一般投资者的眼睛而已。而真正的垃圾公司也许麻雀变凤凰的几率也并不高。

  什么样的垃圾无力回天?
  有些垃圾公司看上去还不错,但是,它垃圾的原因是由内部的管理人或者控制人决定的,那这就应该特别值得投资者小心。比如,1987年的所罗门兄弟公司,为了躲避掠夺者Relvon董事长皮尔曼的恶意收购,所罗门董事长古特弗罗因德找到巴菲特来做“白马骑士”,当时所罗门看上去还不错,巴菲特很喜欢古特弗罗因德,所以双方成交。但是在所罗门内部控制局面的却是约翰?梅里韦瑟,他的年薪据说当时已经达到8900万美元,而同时的董事长古特弗罗因德的年薪只有35万美元。而这个喜欢玩说谎者扑克游戏的强人,主谋了1991年所罗门兄弟的国库券丑闻,使公司陷入破产边缘。
  后来梅里韦瑟离开所罗门,又组成一个团队,这就是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长期资本管理的最低投资额是1000万美元,由于团队卓越的号召力及人脉,它迅速募集到30亿的资金,公司头三年的报酬率很出色。而在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宣布不履行国际债券,长期资本管理的数学模型严重失灵,该基金的全球投资额度高达1.25万亿美元,非常接近美国ZF的年度预算规模,造成全球金融系统崩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14 12:05:44
碰垃圾股市考验勇气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4 12:20:07
新的见解,这个真的需要好好反思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4 13:47:30
华人投机客“掘金”加拿大垃圾股 成功打响股市翻身一仗

  2008-05-20

“加股垃圾股有时候的涨幅令人难以理喻,比如GAP.V,一年来就在0.05至0.20加元的波动区间中横盘,谁知道4月17日那天突然从 0.06加元拔地而起,最高涨到0.60加元以上,单日涨幅达到10倍,这只股票在突破0.25加元时我追高挂了一笔单子,幸运地在0.315加元抢到,结果在冲高回落时卖在了0.500加元附近,很短时间内赢利率高达60%以上。”徐竞那天用2000加元参战,斩获1200多加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至少几个月的交易费和数据费赚出来了,所以很满足”。记者看到GAP.V在5月7日收盘已经回落至0.275加元,0.6加元以上买入的投资者几日内即遭到腰斩,可见垃圾股交易中高风险与高收益的正相关性。


徐竞表示,虽然加拿大经济受美国经济影响很大,几乎可以用亦步亦趋来形容,但美国股市和加拿大股市并非一般人想象中的同步运行,而是常常会出现 “跷跷板”效应,这可能是与大规模投机资金的快速流入流出有关。前一个时期饱受次贷危机困扰的美国股市一片风声鹤唳、成交惨淡,出一个小利空大盘都会打喷嚏,但一河之隔的加拿大股市却因此渔翁得利,加股一片欢腾,特别是垃圾股上蹿下跳、激情十足,让徐竞这样的“拾垃圾者”赚得钵满盆满。但近期美股有所走强,对一般利空反应已经麻木了,相应地加拿大垃圾股也有点复归于沉寂的趋势。

徐竞是典型的动量交易者,只有在个股成交量发生突变时他才会打起精神,随时准备介入,而这是从加拿大垃圾股中获利的不二法门。只要成交量发生突变,走势出现井喷,徐竞认为就有介入的可能性,猛拉起来一段趋势就会有50%到100%的获利可能性,只要吃上中间任何一段就可以有20%~50%的利润。“比如PAN.V前些时候出公告停牌,复牌后我发现成交量突变马上介入,该股先拉升一段后我即获利30%,马上出来,该股回调后再次突破开盘价和当日最高价,我这时不敢追进,结果这只股票当日最高涨幅超过100%。”

他一般以2000加元为基准参与“心跳游戏”,因为垃圾股喜怒无常,投机者随时要做好账户缩水50%的心理准备,因此他认为单日亏损1000加元对心理影响不是太大。“4月初我做FO.V,0.95加元进去了10000股,次日以1.33加元卖出,共投入资金接近10000加元,是我近期最胆大的一次操作了。”

之所以敢于在某些时候重仓参与垃圾股,徐竞认为是基于他对个股基本面分析的信心,这只股票他研究和跟踪了很长时间,认为基本面一些因素可能导致股价变化,因此选择持仓过夜。“一般的‘小赌怡情’我只用2000加元至多不超过5000加元参与,技术面分析的决策占到80%的比重。但如果要重仓参与,那必须是基本面上有80%的把握,这两者其实是很辩证且不矛盾的。”

“我最近还在持续关注PAN.V,它近期基本上在0.38加元至0.44加元的区间窄幅波动。这是一个矿产股公司,我赌它如果下个勘探测试报告出炉,地下真的有货,那么股价上涨1加元应该没太大问题。垃圾股公司其实就是这样,在它没有挖到黄金之前它永远是垃圾,一旦它真的挖到黄金了,那你打个提前量买入它,届时无疑也就挖到黄金了。”徐竞最后意味深长地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4 22:32:22
高风险伴随高收益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6 13:34:21
真理与谬误也许自由一步之遥!

垃圾 与  黄金自由一念之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