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城市群地区对承东启西、拉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作用。论文在有关城市软实力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软实力的含义,提出了城市软实力的基本要素,并进一步提出了提升中原城市群软实力的策略在于增加以信任为核心的城市社会资本和大力发展中原城市的文化产业。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软实力,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对策
一、城市软实力研究现状
“软实力”思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在1990年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首先提出的,后经他不断地发表文章和著作而得以继续运用、补充和完善。国外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多限于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区域软实力的研究尚不多见。在我国,1993年王沪宁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一文最早使用“软实力”概念。国内学者在引进软实力概念时,用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倪鹏飞,2004)的弓弦模型认为城市竞争力是硬力和软力的复合函数,其中硬力是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环境力、区位力、设施力、结构力、聚集力的函数;软力是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和秩序力的函数;类似的研究还有(刘绛华,2006)、(张勇,2009)。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特别推荐以国际化为核心实现“文化立市”的深圳模式,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制高点。该报告坚信,“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竞争将进入以软实力为角逐标志的区域经济时代。
经济行为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经济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选择,选择所依据的是社会生活方式及结构,社会结构的核心是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网络(边燕杰,1999)。正如Granovetter(1973)所说,经济活动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商业网络不仅仅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而且产生于复杂的丰富的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论将经济活动放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网络背景下进行研究。(屠启宇,2001)认为社会资本是实物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本生产的倍增器。(郭贤,2009)认为我国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绩效和竞争力上的下降与地区社会资本积累不足有很大关系。(虞大鹏,赵世涛,栾斌;2002)在总结了东亚经济奇迹的社会资本因素后,提出社会资本越多,城市越具有更高的效率和信任,因此对城市经营,提高城市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类似的研究还有(孙伊然,2006)等。
综合以上对城市社会资本和城市软实力的分析,本文认为:“城市软实力”,是指在城市竞争中,通过文化、信任、网络、政府管理、市民素质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不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政治上的吸引力、市民的凝聚力以及城市形象的亲和力,充分发挥它们对城市社会经济运作系统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水平,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无形有质”的动力。城市软实力的结构要素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社会资本、城市人力资源、城市的开发与合作和城市的创新环境。
二、城市软实力的结构要素
1.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近20年来,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西方学者也运用这一理论来论证分析华人企业的发展以及海外华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海外华商投资大陆特别是侨乡地区,也正是对布尔迪厄所说的社会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理论的演绎,这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南亚华商较集中投资于故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王望波,2005)。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西方投资者不敢贸然涉足中国。海外华人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网络基础上的社会资本,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和企业创业阶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东南亚华商利用自身的优势率先投资中国。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在缺乏明确契约的环境中社会关系可以使投资和其他经济交易成本降低,成功率提高。(Saxenian,1991)在对硅谷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不断扩展的企业间网络是硅谷发展的持续动力。松散连接的组织间网络促进了相互模仿和学习,同时分散了开发新产品的成本与风险。尽管硅谷非常依赖于全球市场和供应,但集成商更倾向于与当地的供应商合作,以地缘接近为优势建立起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为什么一些国家或地区,虽然客观上拥有相同的物质资本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和相关的国家资源,但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上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水平和绩效呢?由于社会资本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所以一些学者把社会资本提升到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位置。
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此指标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组要素。并指出社会资本是另一个能够对高质量增长起到积极作用的力量,它来自于强化一个国家的非正式制度。据学者的有关研究数据表明,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中,以网络、关系、参与和信任为测度标准的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的影响力已经开始超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2.文化资本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把文化生产力变成文化竞争力,既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一个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核心。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当今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共赢模式下,必须以文化的交融为基础环境。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看,城市文化提升了城市经济系统中生产要素的质量,影响了创业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而且,城市文化会对企业产权安排和制度变迁路径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家的开放思维、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和员工的合作意识能够使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企业制度的演进,特别是企业内部产权关系与一定城市的文化环境有较大关系。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的成长与地域扩张历程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当今企业的竞争已经由资源、技术和资本的竞争转向市场、管理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而最终转向文化的竞争。许多国家走向发达的事实也已经证明,文化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选择、路径安排、策略制定;文化调配着各种资源的开发、各种要素的组合、各方面力量的整合;文化催生着先进价值体系的架构、协调市场和环境的互动、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积极的文化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并因此而充满活力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要素,也会通过价值观念导向与选择行为方式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城市文化在提高整个城市经济系统中生产要素的质量,能够改善区域经济活动的软环境。城市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场秩序、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文化能够降低区域交易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资源整合;城市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制度演进和内部资源配置优化。
三、发达地区增强软实力对中原崛起的启示
我国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与区域的软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政府层面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政府具有较强的开明思想和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在挖掘、培养、运用社会资本以发展当地经济方面具有很大的积极性,如创造适宜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制定一些发展经济的地方性规章、尊重个体的创业精神并合理引导等。世界上有名的跨国公司进驻“长三角”等地区的理由主要是其文化、人文等隐藏在背后的“软实力”的吸引而不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等“硬实力”。长三角地区所具有的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环境”支撑。
进入21世纪,东部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形成也为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经验,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并以之衡量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观念是片面的。因此,中原城市群崛起的过程已经不能再沿袭单纯以资源优势、经济能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的提升来解决问题,更需要加倍重视中原城市文化、创业意识、制度环境等建设以支撑“软实力”来与发达地区竞争,否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部崛起将是一句空话。
四、中原城市群软实力现状
河南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9个城市在内的500平方公里的城市密集区,该区域城市布局紧凑,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36%以上。2003年,河南省作出了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部署。中原城市群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15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着力打造郑州一洛阳城市和工业走廊,率先在全省实现工业化。
相对于沿海地区,中原地区的软实力表现在:河南的负面形象比较严重,在某些大城市中,常有对河南的歧视事件发生。2005年3月份,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龙新派出所在无任何证据证明其辖区内存在“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情况下,其辖区的大街上高悬“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尽管此案以河南籍公民的起诉而迫使深圳警方在2006年2月向河南人道歉,但整件事也给河南人敲响了警钟,河南人形象需要在沿海一带重塑。
同时,中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使中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阻碍的弱点:一是缺乏合作精神;二是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严重。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树立起商业效能的观念,满足于小生意,没有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和做好的决心和恒心;三是官本位思想严重,缺乏商本位、创业本位意识;四是求职就业心很强,缺乏创业精神。同时中原区域缺乏必要的创业环境、创业文化和创业机制;五是校园文化与商业文化不协调。校园文化存在着重论文、重成果而不重视应用、不重视专利申请,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重视动手能力和商业意识培养的问题。这些弱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创业创新,抑制了中部崛起的步伐。
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于河南的软实力不够所造成的。如果任由这些负面形象持续发展,将严重影响河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导致河南遭受重大损失,进而影响河南硬实力的发展。只有尽力增强河南的软实力,才能使河南尽快地摆脱“妖魔化”的阴影,使河南在全国获得河南应有的地位。
五、中原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才能维持城市的活力,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意味着社会的效率。它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交往更为容易,更具互利互惠的性质。作为一种公共财富,社会资本也会出现供应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一些社会活动不断得到充实。
1.高度重视诚信道德教育,构筑中原地区诚信好形象
要做到人人诚信,需要宣传和教育加以培育。在中国长期的文化道德实践中,诚信一直被人们视为安身立命之本、道德修养之基。《礼记》里的“讲信修睦”,《周易》的“人之所助者,信也”;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老子的“轻诺必寡信”,庄子的“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等都体现了诚信的重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党的十六大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倡导树立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将诚信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礼诚信”也被概括为道德规范的必备要素。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适时树立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鞭笞失信行为,揭露失信危害,努力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舆论氛围。
2.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作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主导的政府要带头讲诚信,提高公信力,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严格履行职能,维护公平正义,杜绝类似“原阳大米掺拌千业油”“平舆毒黄花菜事件和豫花面粉”事件的发生,减少河南负面形象恶化的可能;要构建合理的政商关系,倡导政府重商、亲商意识。政府要尊重创业者,构建合理的政商关系,规范自身的管理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配资源的基础功能。
3.要有效组织诚信实践活动
坚决杜绝类似“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的奖励500元”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类似“假电缆、假电线、假酒”的制假活动,严惩失信行为,创造诚信河南,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河南商誉形象。同时以“消费者权益保障”、“诚信经营推广”、“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选”、“金融业诚信联盟”、“诚信维权中原行”、“百城万店无假货”“质量万里行”等为载体,广泛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
4.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中原大商文化
中原地区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发扬传统文化资源的相对优势和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中原区域要把文化创意产业放到优先发展位置,以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在实践上,致力于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增没文化休闲旅游设施,开发文化休闲旅游产品,积极规划、引导、建设一批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区,满足各种层次人群的文化休闲需求。完善文化政策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确保对宣传文化单位、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引进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体系。尤其要制定和完善文化投入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土地征用、规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制定优惠的用人政策,积极引进文化行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尽快改变目前文化建设人才短缺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0.2一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刘绛华.软实力——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求实,2006(12):71-74.
[3]张勇.软实力:观察区域经济资源禀赋的新视角[J].新视野,2007(1):32-34.
[4]边燕杰.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7-82.
[5]屠启宇.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培育社会资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3):124-128.
[6]郭贤.社会资本、制度变迁与东北地区竞争力分析[J].管理观察,2009(5):221-222.
[7]虞大鹏,赵世涛,栾斌.社会资本、协作型竞争与我国城市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2(5):7-10.
[8]孙伊然.社会资本:城市的软实力[J].上海经济,2006(5):43-44.
[9]王望波.网络.社会资本.投资:对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特点的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2005(4):43-44.
[10]Saxenian,Anna Lee.The origins and dynamics of production networks in Silicon Valley[J].Research Policy,1991,20(5):423-457.
[11]孙伊然.社会资本:城市的软实力[J].上海经济,2006(5):43-44.
作者:河南理工大学 吕淑丽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