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高碳特征的能源结构以及对外贸易的结构差异,导致中国在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压力。面对转型的挑战,中国需要从国家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改造传统高碳产业、政策激励等四个方面出台支持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指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产出,从而创造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低碳经济自2003年由英国提出以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从多种途径展开低碳经济建设的行动。
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1978年的13.8亿吨激增到2007年的63亿吨,1978~2007年期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年均增速达到5.2%。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按照这种增长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30年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中国积极实施节能节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我国能源利用与碳排放
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能源消费波动和经济波动周期基本一致,能源消费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变化方向也基本一致,例如,1985和2004年,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能源消费也急剧增长,能源消费增长率分别为8.1%和16.1%,而在1990年和2000年,与宏观经济紧缩相一致,能源消费增长率也显著降低,分别只有1.8%和3.5%,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GDP增速有所回落,受此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率也下降到4%(见表1)。
表1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变化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能源消费的增加正相关。20世纪90年代前期和2003年以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迅速增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急剧增长,90年代后期到2002年,能源消费处于平稳增长阶段,相应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较稳定(见第图1)。2003年和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分别增长了15.3和16.1%,导致二氧化碳排放也陡然上升,分别增长了16.85%和15.68%。我国的这一趋势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同,他们对许多高碳排放的亚洲国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走势是一样的。

图1 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变化
数据来源:《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1990年我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为76.2%,2007年为69.4%。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能源强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降耗的主要指标。我国能源强度在90年代后期进入稳定并缓慢降低的阶段,能源强度由1990年的10.93吨/万元下降到2000年的1.4吨/万元和2008年的1.5吨/万元。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见表2),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2002年为605吨/百万美元GDP,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我国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至2025年期间年均下降2.1%,高于发达国家的下降速度,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6%),2020年将达到81.45亿吨,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表2 1970~2025年世界主要地区二氧化碳强度(单位:吨/百万美元GDP,2000年美元值)

数据来源:The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5(IEO2005)
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结构,“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我国出口依存度过高以及不利的贸易结构导致我国存在明显的温室气体污染转移问题。上述问题决定了我国转变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长。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由城市产生。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中特大、大城市分别从13和27个增加到54和85个。39%的城市化率表明中国刚刚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期,还将在今后20~30的时间里经历一个城镇人口急速膨胀的发展阶段,每年超过一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将导致城市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现有城市居民改善生活质量的行为也将加剧城市的能源消耗。城市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耗能也将加剧能源消耗,从而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平方米,并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亿辆。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城市化后面临由高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此时,社会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已经完备,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短期内无需大幅度的改善,此时对能源的需求较为稳定,相应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较稳定,不会激增,转型难度较小。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中期,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正处于剧烈变动的阶段,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正处于迅速上升到阶段,此时,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不可能停止城市化进程,以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激增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也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能源、环境和政治等压力。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1:5:4,主体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远高于其他国家,德国和日本在工业化高峰时期也没有达到我国目前的水平,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以及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比重过高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2008年我国煤炭、钢材、铜、铝和水泥的消费量分别为27.4亿吨、5.4亿吨、538万吨(精炼铜)、1260万吨(电解铝)和13.9亿吨,占全球消费量的比重在20-50%之间,能源消费的激增引发了尖锐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部门构成了工业能源消耗的主体,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200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9%,这是近几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很快,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速度放缓有关。2008年,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上年回落8.9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品产量增速也大幅回落,钢材、粗钢、水泥和电解铝产量分别仅增长3.4%、2.4%、2.9%和6.8,增速比上年分别回落17.2、14.3、7.2和26.4个百分点。2008年单位GDP能耗的下降也从侧面说明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对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此外,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因此,工业化进程、偏高的第二产业比重、偏低的工业技术水平阻碍了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06~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2.8万亿美元。如果不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这些电力设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将在其长达15~50年的使用周期内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不利影响,火电的大规模发展所产生的锁定效应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见表3)。
(三)贸易结构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以平均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将近1/2.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2005年贸易顺差为1019亿美元,2008年激增到4261亿美元。中国的贸易结构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直接正相关关系。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拉动所致。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出口高碳强度和高能耗加工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排放成本以及交通运输排放成本。英国Tyndall中心气候变化研究部门从“碳出口”的角度研究中国贸易出口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后发现:2004年,中国由于进口货物和服务可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是3.81亿吨;从中国出口的货物产生大约14.9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大约11.0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的净出口导致的,占中国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47.32亿吨的23%,相当于同年日本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是德国、澳大利亚的排放量总和。中国的贸易顺差之所以导致大量的碳排放是因为其出口产品基本属高能耗、高污染、高碳的资源型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只是考虑了直接排放。
表3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过程中还将面临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约束。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将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政策措施
(一)维护国家利益,合理承担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要正视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把中国现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欧美发达国家从一开始就在低碳经济中嵌入了超越气候命题、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政治图谋。欧盟一手对内扶持低碳经济、占据道德舆论制高点,一手对外构建CDM清洁发展机制,在产品标准、贸易、投资等领域单方推行“欧盟指令”,在已具雏形的碳排放交易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美国将低碳框架体系朝符合其利益的方向引导、夺回国际气候谈判主导权的意图十分明显。未来欧美在低碳主导权上的争夺将日趋激烈,而利用低碳经济打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其共同的目标。中国是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坚持《联合国气候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反对部分发达国家将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变成损害我国利益的借口。
同时,要考虑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排放,要求进口方为我国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中,要对技术和项目严格把关,准确核算减排成本,防止清洁发展机制等项目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减排工具。
(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从长远和全局的视角,规划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积极创造有利的环境。
目前欧美各国纷纷在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上投入巨资,2009年欧盟宣布投入14亿欧元在欧洲各国建立CCS(碳捕捉与储存)示范工程,美国决定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目前各国争相在尚不成熟的低碳技术投入巨资,看中的正是未来高端低碳技术将会开辟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在低碳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性技术创新上还没有完全拉开差距。我国应当抓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在低碳技术制高点的争夺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的经济衰退都孕育着以新技术为引导、新经济增长模式为基础的经济革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反思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思考未来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严重衰退和环境日益恶化双重压力下,低碳概念变得日趋成熟,低碳经济开始暂露头角,在不久的将来,世界经济很可能将进入一个继工业化、信息化革命之后的划时代的低碳经济革命时期。我国应重视并及时把握这一潜在的产业革命的机会,加快部署,为我国未来长期的经济增长奠定技术与产业基础。
(三)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
在政策方面,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由于碳税的税率由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低碳能源的税负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因此它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作用。
(四)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减排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持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中期,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长期中,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改造传统高碳产业
技术创新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维持在38%以上,2050年将达到50%左右,因此,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包括碳捕捉、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打造世界先进的耗能产业装备体系、世界领先的用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对未来中国走低碳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依托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针对煤电厂的技术改造计划,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汽车产业中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也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范例。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2].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1995 - 2004[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5].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7
[6].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2)
[7].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23(3)
[8].邢佰英。低碳经济“修正”新能源发展思路[N ].中国证券报,2009年09月29
[9].郭万达,郑宇吉力。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4
[10].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5(02)
[11].Battese G E,Coelli T J.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5,20: 325 - 332.
[12].KoddeD,Palm F.Wald criteria for jointly testing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restrictions[J ].Econometrica. 1986,54(5):1243-1248.
[13].JensenM C. Valuemaximization,stakeholder theory,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001,14(3):8-21.
作者: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 范钰婷 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李明忠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