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坤:气候变化阴影里的中国农村妇女
一、无法忽视的“脆弱性”
气候变暖引发的全球气候危机正成为威胁全人类的一个严峻挑战。干旱、风暴、洪水、冰川融化及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种灾害不仅愈来愈频繁,而且也越来越严重。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气候危机面前,谁在其减缓和适应的过程中最为脆弱以及如何使这个脆弱人群参与其中,正成为国际学术界和政策圈关注的一个焦点。
气候变化在地方层面有多样化的复杂影响。一些原本就很脆弱的边缘化人群首当其冲受到了更大冲击,同时他们也最无能力或机会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这点逐渐在各种学术和政策话语中得到了普遍公认。在各种社会不平等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夹击下,不管作为个人还是群体,农村妇女的脆弱性是不言而喻的。气候变化本身及其应对之策对乡村社会性别关系的广泛和深刻影响无可争辩,这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农立国的发展中国家。在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基本经济形态的广袤农村,人们的生计基础、生产实践、生存策略乃至日常生活都须臾离不开周遭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贫困的物质境遇、与生态环境之间密切的日常互动以及更倚重自然资源为生的现实,使得农村妇女尤其是贫困地区妇女在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威胁和灾难面前更为脆弱,她们在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阴影”中的艰难求生
气候变化显然不是一时一地的新生事物。在内蒙古这个中国版图上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地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妇几十年来一直在日常生活中触摸、感受、适应并应对气候变化。兹引笔者两则访谈片段为例。
“一想起从前的日子我就特别难过。我从七八岁起就开始拾柴、摘野菜。今天连猪都不吃的东西那时我们穷人都吃不上。我15岁那年结了婚,家里的男人去给地主扛活,我夜里两三点就要爬起来做饭、挑水、砍柴、挖野菜以及干其他各种家务活。那时这里有的地方草深得有一屋子那么高,割草就像是砍大树一样。走集体的时候还是穷得叮当响,那时没吃的,也没烧的。为了冬天烧炕,山上被搂柴搂得溜光溜光的。有些年,春天大风卷来的沙土一个晚上就在家门口堆起一大堆,连门都打不开。我们妇女和男人一样要到生产队出工干活,回到家里还是不停地干活,没有人捞到好日子过。”
“分田单干以前,这里有时雨水还真不少。那时大伙房子都破,再赶上种地或间苗什么的,你越怕下雨,老天就越下雨。现在好了,年年干旱,越来越旱,你怎么求神拜佛也不灵了!我们这些没本事妇女只能靠种地。一年忙到头,种庄稼能挣几个钱,碰到这样的干旱天气就更没法子啦!村里多数人家都有饥荒(指债务),男的不去打工挣钱怎么办呢?要是两人都在家里窝着我们怎么还债?现在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钱,雇人干活出不起钱呀。除了实在没有办法,我都是咬咬牙自己一个人干,不管是地里还是家里的活,我自己干得了的就不求人,整天都忙得腰酸背痛,我们妇女就是这个命呀!”
上面两个生活片断均来自历史上曾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内蒙古一个村落,而今这里干旱连年、水资源匮乏、沙尘暴频发,即便有牧草也变得极为短小稀疏。这两则访谈记录揭示,无论何时,村妇的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对于家庭的生存和生计均不可或缺。更值得关注的是,妇女的户内外日常经历都仰赖周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在不断恶化的气候威胁下,妇女的困境和劣势也变得更为凸显。
这一切又何止发生在塞外的一个村庄?笔者通过对大江南北很多村落的田野调查发现,村落场景中过去和现在不断上演的这种“剧目”不无相似之处。无论气候条件变得多么严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滞留乡野的妇女都别无选择一如既往地扛起家内外双重乃至多重的劳动负担。乡土中国的社会性别不平等和不公正远不止于此,对农村妇女的历史性不公毋庸置疑仍在延续。
很显然,要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维度,我们需要更微妙地探究农村社会性别化的脆弱形式及妇女脆弱的根由。诚然,很多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都加剧了农村妇女尤其是贫困地区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而气候变化又进一步带来一系列连锁的负面影响。
首先,贫困妇女的生活和生计比男性更依赖周边的自然资源,不消说,她们因此也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是大多数农村妇女生计的写照,哪怕她们面对的是穷山恶水。迄今为止,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依然是中国妇女最大的一个就业领域,而“靠天吃饭”则是中国农业受气候掣肘的一个形象诠释。当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之后,男性不得不外出寻求挣钱的机会,已婚妇女则因社会文化规范和家庭照料责任而滞留乡野。
与青壮年男性大规模外出打工相伴生,“农业的女性化”现象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妇女在一些地方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份额甚至高达70%~80%。“386199部队”(即38妇女、61儿童、99老人的统称)一说于是几乎成了中国种植业主劳力“女性化”和“老龄化”的代名词。跳不出“农门”的妇女无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生计和生存问题,并独自寻求抵制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谋生手段。假如遭遇干旱或发大水等极端气候,妇女不得不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付出艰辛的努力。“农业女性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乡村环境资源使用和管理的女性化。这既是农村两性分途发展的一个折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乡民降低生活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