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制度发端于汽车制造业,是生产厂家发现产品在设计或材料、工艺等方面存在先天性的共性问题时,主动告知消费者并免费消除故障的制度。召回制度自推出以来,深受好评,现在已经逐渐扩展到家电等众多领域,受到消费者欢迎。这不,长春某高校也启动了毕业生召回制度。
按校方的说法,用人单位如认为毕业生的某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提高,或学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认为自身专业知识、基本技能需要更新,学校将有针对性地对其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师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强化培训。因与汽车召回制度存在异曲同工之妙,遂命名为“大学生召回制度”。据称是“首创”,不过消息见报后,另外一些高校明显不太服气,称这样的工作早他们就在做了,只是没有想到贴上“召回”这个时髦的标签而已,结果让后来者抢了镜头。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已经发过话了:读书就象买东西,高校就是高消费。大学最牵动家长们心思的,除了高收费,怕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难了。“高投入、低回报”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学校方面一定难辞其咎。“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不管是道义上的还是法律上的,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并将反馈信息用作教学调整改进的参考这本身就是高校应尽的责任,没有什么值得大肆张扬的,更不该借此出风头。如果不在教学的过程管理方面下大力气,而是在事后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花哨举动并标称“首创”招摇过市,难脱舍本逐末、哗众取宠之嫌。
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也是必须的,但这是目的而不是形式,更不是噱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创办名牌大学切不可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是通过摆花架子能够实现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昨天看央视采访耶鲁大学的理查德·雷文校长。记者问他对一些大学纷纷跨国办学有何评价时,他回答“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当问及耶鲁是否有跨国办学的打算时,他则明确答复:派教授出国讲学是可以的,但办分校不可能,因为学校的氛围和传统是无法带走的――这就是面对所谓潮流的的精神和心态,也许正是那些热衷于制造名词、炒作概念之流最缺乏的。
这个被媒体吹嘘得天花乱坠的大学生召回制度实际效果如何呢?恐怕要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由专家们来评估了,不过,目前的行情似乎不太乐观。据调查,90%以上学生表示反对,理由也很简单:一则“召回”二字总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次品”二字,心理和感情上难以接受。二则一个人究竟在什么岗位上最合适,需要磨合摸索。在这个用人单位(岗位)不合适,在那个单位(岗位)未必就不合适。再就是现在已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大学生作为“产品”即便合格,那也是一时。学习进修的方式和途径多多,何须劳神费力再回到原来的学校?更何况,回去后学校究竟是将“夹生饭”勉强煮熟还是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似的纯技能训练尚不得而知。对于大学五花八门的收费手段大家也心存疑虑,没准还是学校开辟的创收手段呢!果真如此,那真正是名符其实的“首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