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楼主的问题进行一下补充:
楼主说的情况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是存在的,而在我老家那样的小县城就不一样了。北京的菜市场中,卖蔬菜的多半都是菜贩子——拥有一定资金实力和信息优势的中间商,分工后的卖菜专业人士;然而在小县城,农村离菜市场也不远,农民大可挑着自己种植的蔬菜去菜市场贩卖,所以小县城的菜市场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占据比较好的销售位置的菜贩子(不知道是否他们付费取得)销售占地较大、蔬菜品种繁多,而处于边缘地带的农民则占地少、销售灵活、品种单一。
我认为,首先,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产销一体化来说明。但进一步的,我认为不但应该考虑卖菜人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交易成本,还应该考虑卖菜人的供给成本:在蔬菜生产刚性导致农民产出有限的情况下,北京由于地域遥远、制度约束等原因,农民进城卖菜的成本很高,自己卖菜无利可图,于是他们选择把菜卖给菜贩子,而小县城的农民的供给成本则低很多,农民就可以选择直接入城卖菜。还有一个现象与此相关:菜贩子内部其实也有分工,卖蔬菜的卖蔬菜,卖肉的卖肉,卖鱼的卖鱼,这也可用供给成本(包括供给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来解释,一个贩子想要卖蔬菜鱼肉等所有农产品,则要付出成倍的固定资产投资、购买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小县城还有一个有趣现象:菜贩子和农民的同种蔬菜基本上是一个价格。我们可能通常会想到菜贩子拥有资金优势、信息优势以及其他如交通工具、销售场所的优势,便于他们以低廉价格收购蔬菜和销售蔬菜,但是为什么他们不降低价格争取消费者呢?是否可以这样分析:首先、菜贩子与农民之间的博弈:农民提供蔬菜的成本仅仅是劳动力投入和很微小的肥料投入,农民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对劳动力投入评以价格,所以他们不是价格制定者而是跟随者,即他们来到菜市场后,到菜贩子的摊点打听菜价来决定自己的价位。其次,票贩子之间的博弈:作为价格制定者的票贩子,他们不会单方面提高价格,否则将失去消费者;同时也不会轻易的单方降价,虽然那样做可以取得一次的收益,但是菜市场是个熟人社会,重复博弈会导致其他贩子降价消除他的先发优势,甚至导致其他贩子对他的集体抵制;菜贩子形成一定的合谋是一定的,那他们为什么合谋到更高程度,以致集体抬高菜价?我想这一方面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制约的作用,农民的竞争致使贩子不能形成垄断。
同意5楼的,多去一些菜市场调研,应该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0 11:37:3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