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留学 海外生活
4226 3
2010-07-18
接上篇“為什麼現在中國留學生不願意回國?”
3.孤寂感

 人是社會動物,一個脫離社會的人,是不會心理健康的。一個人有與人交流的需要。外向或內向的性格只能改變這種性格的強弱,而不可能抹殺這種需要。

 清末民初,中國人學外語是一件非常困難和痛苦的事情,因為那時沒有系統的外語教材,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傳教士先學習中文,然後教授中國人外文。當時,許多人根本就沒有這種機會,例如美國西部大開發時代赴美勞務輸出的那些中國人(主要是中國南方人),絕大部分都沒有系統學習英語,從而聚居形成顯著的相對封閉的亞文化圈(這也就是現在美加等國許多唐人街的前身),仍然用家鄉話(主要是廣東話)交流,以至於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有「去美國可以不懂英語,但不能不懂廣東話」之說。那個年代出國留學(而不是勞務輸出)的人,雖然努力學習外語,但出國之前一般只具備最基本的外語交流能力,以至於初到外國,交流非常困難,而且找不到老鄉,只能靠自己。因此即便幾年之後外語水平提高一些了,這段過程的痛苦性要遠遠大於現在。同時,主流社會的華人極少,且由於當年通信手段落後,幾乎沒有層次相當的華人可以交流,因此文化孤寂感極強。現在,隨著外語教學的突飛猛進,許多留學生在出國之前已經能說較為流利的外語,因此在國外的適應困難程度明顯降低。雖然由於種族的關係,華人仍然幾乎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但現代電信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讓華人生活在一定的網上虛擬社區裡,孤寂感就沒有以前那麼強。也就不那麼期望回國。

 4.生活水準的國內外對比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一個較為廣泛的群體裡,大部分人是利益導向的(也就是說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誰給錢多就呆在誰那裡,哪裡生活富裕就呆在哪裡。因此,國內外生活水準的對比,就成為留學生去留的一個重要考量標準。

 清末民初,能出國留學的人群不但學識很高,而且出身貧寒的極少。他們在國內過的生活屬於中上。再加上在那個時代,中國中上層的人們生活需要的東西其實也並不多,不需要各種家電汽車,居住條件也往往不錯(祖傳的大宅比比皆是),不需要像底層人民一樣做又髒又苦的活。到了國外,混得好了也就是坐上比馬車快不了多少的汽車,混得一般的住可憐兮兮的小房子甚至陰暗潮濕的地下室裡,為了生存被迫去做產業工人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幾乎沒有(參考周恩來在法國留學打工時的經歷)。而他們回國,往往就會被委以重任,成為國家的棟樑;他們出國的經歷,也就給他們鍍了一層金,使他們身價百倍。當然他們就願意回國。

 其實建國初期,由於人民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和社會上普遍瀰漫的理想主義氛圍,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其實比被戰火破壞的歐洲差不了太多。以科技實力來講,中國也不落後歐美很多,例如當年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晶體管計算機、兩彈一星等,其技術指標都處於國際前列。60-70年代,中國由於文革,經濟凋敝,科技更是發展無門(除了航天、核武器核潛艇以外);而歐美則是黃金發展時期,高速發展的經濟和冷戰對峙時被逼著高速發展的科技,都將中國遠遠甩到了身後。因此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留學生發現,哪怕是在歐美底層的人民,其享受的社會福利、社會資源和生活水準都比中國的中高階層要好。中國在文革之後,隨著70年代末中國社會對知識的重新尊重和重視,「知識改變命運」成為社會的共識。能上大學的優秀人才裡面,很多是非常努力刻苦的出身貧寒的人。這些人出國了之後,反差就更是強烈。這就直接造成了80年代出國的那批留學生不願意回國。中國人本來就有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再加上當時中國必須依賴美國去抗衡蘇聯的軍事壓力,因此對留學生生活的報道也是片面地報喜不報憂,造成了社會上的錯誤的刻板印象,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圓,在國內隨便什麼垃圾,只要出國了就能錦衣玉食。到了後來,有些留學生甚至因為父母的壓力而不敢回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18 00:29:19
5.留學生平均素質和歐美國家的政策

 在任何一個社會裡,如果一個人群人數很少,那還有可能是高水平的精英團體;如果一個人群人數很多,那平均水平就一定不會很高。這個稀缺原理同樣適用於留學生群體。清末民初的留學生非常少,因此幾乎都是精華,目光遠大壯志凌雲者不乏其人。而現在每年留學生數以萬計,甚至有一種說法,外地優秀人才都跑到北京了,北京本地的人只好出國了。當一個社會中許多人都可以出國的時候,整體水準必然下降。近年來不斷上升的「留學垃圾」的報道,從側面折射出隨著留學門檻的降低,留學生群體的整體水準下降。80年代出國的那一批人,留在美國的在90年代已經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例如盡人皆知的Intel奔騰處理器,據以前看過的Discovery的報道,其核心設計團隊2/3是留美華人;而90年代出國的那一批人,到現在有如此級別貢獻的還沒聽說過。

 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國家的政策都必須歧視性地保護本國公民的利益,有時甚至需要歧視性地保護本族的利益,才算是一個對本國人民負責任的好政府——至少人民會願意選這樣的政府。所以,歐美國家一向的政策就是引進別國人才為本國服務,但不能衝擊到本國人的利益。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限制外國人在學術領域的升職。比方說,在美國,一個華人想混到Assistantprofessor(助理教授,類似國內的講師,但可帶博士生)並不算不可能的事情,但再往上爬到在學術界有重要地位的Associateprofessor(副教授)和Fullprofessor(正教授),就幾乎是難於登天了,不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人第二代優秀精英斷難得到。許多在國內招搖撞騙的華人美國「教授」,其實是Researchassistantprofessor,Researchassociateprofessor或Adjunctassociateprofessor之類。這前面加上的修飾詞就徹底改變了「教授」的性質,說穿了也就是實驗室管理員或技術支持,不算在大學教員編製中,不能帶研究生,沒有自己的實驗室,沒有資格獨立做項目,必須依附於教授,徒有教授虛名而已。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當年在國內招搖撞騙的「基因皇后」陳曉寧。而這也就是絕大部分留學生能在美國學術界混到的最高職稱。在德國也是一樣,我所認識的一個華人科學家,80年代末想盡辦法搞到了德國國籍,然後申請漢堡大學的教授職位,從公開發表的論文看其學術水準比競爭者高出很多。最後漢堡大學校方開會,拒掉了他的申請,理由是「我們怎麼能讓一個外國人來教導我們德國人的下一代呢?」放眼歐洲學術界,非歐盟人做教授那真是屈指可數,而且其學術水平也普遍平平,難怪有人說他們多半是通過政治關係搞到的職位。

 說得簡單一點,中國人到了歐美,歐美人才不把你當什麼「優秀人才」來看待呢,你就是給歐美人做高級苦力的。那些重活、累活、無聊活、接觸有毒物質和放射性物質的危險活,本國人不願意做,統統扔給中國人和印度人做,給一點小錢說是「助教、助研」,頂多再給個綠卡,就能讓大部分中國留學生樂得屁顛屁顛的。我說歐美人這般惡毒不是沒有根據,除了聽說美國那邊的一些報道以外,我親身工作過的馬普生化所,我在放射性實驗室工作了2年,實在是記不起來有任何一個德國人進過放射性實驗室。我報告馬普大老闆說放射性實驗室裡的防護板失效不能擋住核輻射(我的實測結果,輻射劑量可以超標10倍),結果被他公開痛罵一頓說要麼去做實驗承擔輻射風險要麼就走人。

 真正展露學術鋒芒的大師級中國人不是沒有,但一旦你顯出你的光芒,人家就開始各方面地卡你,以確保你中國人永遠給歐美人干苦力。最簡單的一點,就是從國籍和種族上卡研究經費。比方說,美國國力健康研究院(NIH)和國家科學基金委(NSF)都有對申請者的國籍限制,其中NSF的限制更為嚴格一些,導致中國留學生即便學術水平高也很難獲得經費。德國科研基金會(DFG)更是明文規定,不給45歲以上非歐盟國籍的科學家發放研究資助。他們之所以現在出台這樣一些明顯違背「自由公平」原則的歧視性政策,是因為他們當年吃了不少虧。大家也許還記得錢學森那一批大師級科學家遭受美國政府的無理阻撓吧,比較近的是李文和案——李文和還是美國籍呢。引進的人才太牛了,太容易威脅到本國人的飯碗甚至本國的國家安全,歧視性地條款弄得太多也有損歐美「自由平等」的口頭價值觀。因此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從引進人才上面想辦法,盡量不讓那些最優秀的人進入歐美。引進的人才如果都是一般般,也就不擔心他們學成回國會給歐美帶來巨大的挑戰——畢竟現在中國崛起的勢頭太猛了。一個旁證便是許多地方都有說法說最牛的中國大學生被美國拒掉了,而通過簽證的那些都是實在不怎麼樣的人。那些不怎麼樣的人,大部分也就是唯利是圖的人,這些人在國外燈紅酒綠之下,也就比較不傾向於回國。換言之,他們就會「很高興」地留在歐美,一輩子給歐美人做苦力。

 而清末民初的時候,中國國力孱弱,西方國家不擔心中國優秀留學生回國會威脅到西方國家的國家利益,反而有助於培養親西方的勢力,達到其政治和經濟目的。因此,那個時候出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基本都是真正最優秀的人才。他們懂得一個淺顯的道理:作為一個華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只有祖國強大了,才有好日子過。他們通常目光長遠,並且常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責任感,因此他們知道,振興中華,從我做起。於是他們也就比較傾向於回國。

 總而言之,上述這些原因綜合起來,使得現在中國留學生多數不願意回國。而國家目前的人才引進政策和對外宣傳,卻恰恰沒有從這些方面著手,導致事倍功半。其實,從這幾個方面著手,國家完全可以採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吸引大部分留學生回國;而現在的留學生們,如果從這幾個方面去分析中外形勢的變化,也可以做出明智的選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8 00:40:42
原因很多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8 00:55:38
上篇与下篇居然需要审核。
本想一起发,但是不行。又想三篇放到一页的一二三楼,但亦需审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