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為什麼現在中國留學生不願意回國?”
3.孤寂感
人是社會動物,一個脫離社會的人,是不會心理健康的。一個人有與人交流的需要。外向或內向的性格只能改變這種性格的強弱,而不可能抹殺這種需要。
清末民初,中國人學外語是一件非常困難和痛苦的事情,因為那時沒有系統的外語教材,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傳教士先學習中文,然後教授中國人外文。當時,許多人根本就沒有這種機會,例如美國西部大開發時代赴美勞務輸出的那些中國人(主要是中國南方人),絕大部分都沒有系統學習英語,從而聚居形成顯著的相對封閉的亞文化圈(這也就是現在美加等國許多唐人街的前身),仍然用家鄉話(主要是廣東話)交流,以至於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有「去美國可以不懂英語,但不能不懂廣東話」之說。那個年代出國留學(而不是勞務輸出)的人,雖然努力學習外語,但出國之前一般只具備最基本的外語交流能力,以至於初到外國,交流非常困難,而且找不到老鄉,只能靠自己。因此即便幾年之後外語水平提高一些了,這段過程的痛苦性要遠遠大於現在。同時,主流社會的華人極少,且由於當年通信手段落後,幾乎沒有層次相當的華人可以交流,因此文化孤寂感極強。現在,隨著外語教學的突飛猛進,許多留學生在出國之前已經能說較為流利的外語,因此在國外的適應困難程度明顯降低。雖然由於種族的關係,華人仍然幾乎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但現代電信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讓華人生活在一定的網上虛擬社區裡,孤寂感就沒有以前那麼強。也就不那麼期望回國。
4.生活水準的國內外對比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一個較為廣泛的群體裡,大部分人是利益導向的(也就是說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誰給錢多就呆在誰那裡,哪裡生活富裕就呆在哪裡。因此,國內外生活水準的對比,就成為留學生去留的一個重要考量標準。
清末民初,能出國留學的人群不但學識很高,而且出身貧寒的極少。他們在國內過的生活屬於中上。再加上在那個時代,中國中上層的人們生活需要的東西其實也並不多,不需要各種家電汽車,居住條件也往往不錯(祖傳的大宅比比皆是),不需要像底層人民一樣做又髒又苦的活。到了國外,混得好了也就是坐上比馬車快不了多少的汽車,混得一般的住可憐兮兮的小房子甚至陰暗潮濕的地下室裡,為了生存被迫去做產業工人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幾乎沒有(參考周恩來在法國留學打工時的經歷)。而他們回國,往往就會被委以重任,成為國家的棟樑;他們出國的經歷,也就給他們鍍了一層金,使他們身價百倍。當然他們就願意回國。
其實建國初期,由於人民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和社會上普遍瀰漫的理想主義氛圍,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其實比被戰火破壞的歐洲差不了太多。以科技實力來講,中國也不落後歐美很多,例如當年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晶體管計算機、兩彈一星等,其技術指標都處於國際前列。60-70年代,中國由於文革,經濟凋敝,科技更是發展無門(除了航天、核武器核潛艇以外);而歐美則是黃金發展時期,高速發展的經濟和冷戰對峙時被逼著高速發展的科技,都將中國遠遠甩到了身後。因此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留學生發現,哪怕是在歐美底層的人民,其享受的社會福利、社會資源和生活水準都比中國的中高階層要好。中國在文革之後,隨著70年代末中國社會對知識的重新尊重和重視,「知識改變命運」成為社會的共識。能上大學的優秀人才裡面,很多是非常努力刻苦的出身貧寒的人。這些人出國了之後,反差就更是強烈。這就直接造成了80年代出國的那批留學生不願意回國。中國人本來就有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再加上當時中國必須依賴美國去抗衡蘇聯的軍事壓力,因此對留學生生活的報道也是片面地報喜不報憂,造成了社會上的錯誤的刻板印象,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圓,在國內隨便什麼垃圾,只要出國了就能錦衣玉食。到了後來,有些留學生甚至因為父母的壓力而不敢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