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山的回应: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Mu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Another Case of Nonantagonistic Contradiction
897.rar
大小:(23.69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Mu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_Another Case of Nonantagonistic Contradiction.doc
吴认为自己不是实验派的,并没有将中国看成一个例外,而看成是东亚发展模式的一个变种。
吴认为收敛派对非制度因素(尤其是经济结构)过于强调。实际上得出两个结论:1、中国当时的改革者如果有机会的话是会实施无限制的资本主义改革政策的。2、俄罗斯在九十年代初除了“休克疗法”没有其他备择方案,并且中国式的双轨制不适合俄罗斯。
首先,非制度因素不应被过分强调,政策制定者应该对经济转轨的结果承担主要责任。
就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言,吴文认为,“中国通过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天然地就要比俄罗斯通过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来实现经济调整的任务简单”这一假设是错误的,实际上很可能是反过来。
关于中国的策略选择,吴文认为胡文对自由派的描述是错误的,自由派自己也没有关于改革前景的完整构想,当时的改革者都不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中国的制度设计呈现明显的学习过程。中国不存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分法。
关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必然选择这一说法,吴认为,中国式的改革在俄罗斯实施之初,就受到宗教分离主义运动的影响,很难评价其适用性。其次,中国的增量改革的实质是以稳定求发展,俄罗斯的改革不是稳字当头,实际上是错误的学习。
吴继而认为胡文中关于苏联剧变带给中国的政治经验的说法是非常幼稚的,相反,吴文认为,戈尔巴乔夫的经验对于CCP只意味着一点: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政治改革。
吴重点论述了东亚发展模式对中国的适用。中国处于赶超阶段;其经济规模是与发达国家谈判的重要筹码;目前是“非典型资本主义”。
关于独裁,吴认为独裁有不同的形式。软独裁可能和正式民主是相容的,只是保留了经济官僚的最终决策权力。他仍然认为独裁政体比民主政体更适合推行经济改革。
最后,吴指出中俄经验之争可能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与新国家主义者之间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