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韓情勢緊張,中國大陸和印度軍事衝突加劇,再加上美國擴大科技戰的範圍,持續牽制華為。中國未來有沒有可能緊縮貿易自由度,以因應外部的威脅?據台灣官方委託民間智庫研究,中國產業不斷朝「國進民退」的趨勢演進,ZF一再把手伸進市場,產業鏈的震盪恐將一再發生,以歐美消費市場為主的產業鏈移轉也將加速進行。
事實上,2020年1月中美兩國曾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在2021年前中國將再向美國採購2,00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包括農產、醫藥、飛機、石油及天然氣等產品。對於美方關切的中國廠商竊取技術與智財、貿易傾銷等問題,中國ZF也承諾要嚴厲打擊,也要消除強迫美國企業技術移轉的不公平貿易。
不過2020年3、4月間疫情散播至美國本土之後,引發美國對中國ZF不滿。中美兩國好不容易達成的貿易協議現在變得毫無意義,兩國關係重回冰點。研究認為,倘若中國不履行第一階段的義務,2年內中國也沒有按貿易協議達到對美採購2,000億美元商品和服務的目標,未來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可能會對中國再祭出懲罰性作為。這對全球產業分工而言,一定會造成新的影響。
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有超過150間A股上市企業賣給中央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地方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地方ZF等主控的「國資系」民間企業總市值將近人民幣2,200億元,顯示中國產業不斷朝「國進民退」的趨勢演進。
從台灣財政部的海關統計資料即可以看出中美貿易摩擦,已造成明顯的產業分工變化。例如2019年台灣伺服器出口年增2.1倍、PC週邊產品增加1.4倍、交換器及路由器亦成長58.1%。到了2020年5月,台灣PC及其附屬單元出口成長32.5%、交換器及路由器成長28.0%。這些都是貿易戰所促成的產地移轉現象。
至於台灣資訊通信產品海外生產比重已從2018年的94%,降至2020年5月的90%,廠商較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大都移回台灣生產。台灣對美國出口也是以資通與視聽產品成長33.4%為最高。
經濟部公布最新外銷訂單統計,2020年5月台灣資訊通信產品接單130.2億美元,較4月增4.3%,較2019年同月增22.2%,可見市場對NB、平板電腦、伺服器、網通產品等需求熱絡。此外,有不少下游組裝廠商將產線移往東協,使台灣位於供應鏈中上游的電子產品接獲東協的訂單顯著增加,以2020年5月來看,就比2019年同期增加2.8億美元,成長36.3%。